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说,“汕优63”救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当时杂交水稻稻瘟病肆虐,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农民徒劳无获,欲哭无泪,积极性备受打击,科研人员心急如焚,杂交稻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汕优63”横空出世,挽救了杂交稻。据农业部统计,该品种自1986年起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之冠,累计种植近1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近700亿公斤。并在此后16年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4个“全国之最”;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
因为“汕优63”,谢华安从三明农科所所长直接升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随后,他当选了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称号,成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以谢华安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的救星”。
争议中当选院士
水稻杂交育种,很多人知道袁隆平,却不一定知道谢华安。2007年,谢华安家喻户晓了,因为,他获得了中科院院士的称号,有人说他获得院士称号的论文是别人做的。
1995年谢华安第一次被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果名落孙山。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谢华安又被提名4次,同样未能如愿。“主要因为理论水平低,理论成果少”,举报人邱实这样形容。
谢华安和袁隆平院士等中国的水稻育种专家的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人在20世纪内实现养活自己的科技基础。谢华安学历不高,仅为龙岩市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他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些人质疑谢华安不能当选为院士的理由有两点,其一为他近几年的著作为他人所作,自己充其量不过是第一作者而已,有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嫌疑;其二为学历太低,学术水准差,不会做学术。
从1995年开始,谢华安冲刺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却屡遭落第。有人对他落选原因的总结为:“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论文,谢华安有质量,但数量可能有欠缺;外语,他参加过日语培训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语,日语学得不对路;论文凭学历,他也曾追求过,参加过农学院函授,但想要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他又赔不起时间。”
他的长处在于科研,在于他的“试验田”、“实验室”,在于他的求实精神。弄那些“学术”、“理论”,谢华安志不在此。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然需要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谢华安不追求这个,其他人会追求的,他们会帮助谢华安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应该说,就是没有那些论文论著,谢华安完全可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有关方面严格按照程序行事,对于谢华安抄袭剽窃的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最后,“唯实”的谢华安仍然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院士。
这场风波,没有让谢华安萎靡不振。他依然务实,在田间忙碌。脸黑,手粗,身瘦,是谢华安的体貌体征,是风雨骄阳刻在他身上的印记。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耕了一辈子田的父母竟有点不敢相认,说:“你怎么比我们还黑?”一些农民兄弟每每握着他的手,都感到惊讶:“科学家的手怎么比我们耕田的还要粗呢?”
谢华安研制的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技术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目前,农村劳动力减少,加之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再生稻一再升温,谢华安非常高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以前老百姓希望吃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还要求吃好。作为育种人,今后当着力培育米质更好、更安全的杂交水稻组合。”谢华安认为,水稻品种已由单纯的产量追求转向品质追求。科学研究在于不断创新,育出能取代并超过“汕优63”的接班种,是他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5-28/19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