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枣阳九旬农民义守烈士墓68载


枣阳九旬农民义守烈士墓68载    农村新报讯 4月1日,枣(阳)宜(城)公路平林镇宋集村路段的一座陵墓前,一位耄耋老人将一个亲手扎制的花圈轻轻地敬献在墓上,默默地说道:“书贵,我看你来了……”。
    这里长眠着一位烈士的英灵,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一直精心呵护着这个陵园,执着地守望着他心中的这一方圣土。
    老人叫柴国义,是宋集村农民,今年99岁,他义务看护这座烈士墓已有68年了。大地无言,岁月有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老人与墓经历的风风雨雨,叙述着一片赤心……

    一诺千金,一生的牵挂

    柴国义为刘书贵守墓的义举得从69年前说起。1947年秋,解放大军南下,我党宋集区中队在武装委员会主任刘书贵的带领下驻进了柴国义家中,这位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是河北人,从18岁起就参加革命队伍,南征北战,已有6年的革命生涯了。柴国义经常抽空和他拉家常,刘书贵也借机给他讲革命道理,还教他学文化,并亲切地喊柴国义为“大哥”,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1948年9月,刘书贵率区中队武装工作队14位同志,与两百余名由国民党残兵、土匪组成的反动势力遭遇。刘书贵牺牲于掩护战友撤退的路上,时年25岁。闻知噩耗后,柴国义和区中队的王海瑞冒着生命危险,摸黑躲过敌人的岗哨,将烈士遗体背回,并仔细清理后,悄悄掩埋在杨家岗的松树堰角。不久,当地解放,柴国义又用没收地主的一副土漆棺材按照本地对逝去亲人的丧俗正式将烈士安葬。部队政委王长清带领即将开赴前线的战友们在烈士墓前久久不忍离去,柴国义知道大家思念战友,对烈士墓放心不下,当即许下诺言:“请大家放心,我一定把这座烈士墓当祖坟一样看护。”这一句承诺,后来成为柴国义一生的牵挂。
    柴国义不仅每年数次来烈士墓培土、种树、除草,并自己出钱修缮。1987年秋,当地徐嘴水库灌区开挖渠道,按规划要挖掉烈士墓,柴国义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不顾年老体弱,找到镇武装部,要求水渠避开烈士墓,柴国义的执著打动了大家,水渠最后在烈士墓前拐了一个弯。不久,墓地靠水渠的一边受水的浸泡出现部分坍塌,柴国义找镇领导软磨硬泡要求迁墓,最后镇政府划了平林镇宋集村约300平方米的岗地作烈士墓,新烈士墓用水泥浇筑而成,周围栽上了柏树。
    如今,柏树已聚簇成一片绿阴。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天旱,柴国义自己掏钱请人一担一担地挑水浇灌,才救活了烈士墓前的这些树木。

    柴国义,你究竟图个啥?

    1997年,一封来自烈士家乡的书信给柴国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烈士的侄儿刘洪文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柴国义事迹的报道后,写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他为寻找烈士忠骨,曾托朋友在襄阳烈士陵园找过,始终未果。刘洪文曾认为自己的亲人与无数找不到墓碑的英雄一样,无处寄托哀思。然而看到柴国义的事迹后,倍感欣喜。
    2001年清明节前夕,烈士的三弟刘书润带着刘家两辈多位亲人终于寻访到了柴国义的家。刘书润感动得泪流满面,他紧紧握着柴国义的手说:“看到了柴大哥,俺就看到俺哥了。说实话,像俺哥这样的烈士全国多着呢,好多就只知道牺牲了,连埋在哪儿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来,多亏了柴大哥这么精心地看护俺哥的墓,您这么多年啥也不图,俺真不知怎样感谢才好!”
    柴国义也老泪纵横:“好,你们来看了,见了面了,你哥这个心愿也了了,我心里也就踏实了。”在烈士墓前,刘书润告诉柴国义:“俺来的时候,家里人商量了个意见,找到俺哥的坟后,想把它迁回去。可是来到这里以后,一看俺哥的坟挺好的,照看得比俺想象的还要好,感到挺高兴,就打消了迁坟这个念头。走的时候,俺捎上一把黄土带回去,也等于俺哥到家了。”柴国义从烈士墓上捧起一?黄土放在刘书润展开的红布上,深情地说:“书贵,让你弟把这把黄土带回去就等于看到你了,你安息吧。”
    柴国义对烈士的这一腔真情不仅传给了刘书贵的亲人,也传递给了更多的人。烈士陵园被枣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柴国义自告奋勇当上了讲解员。从那以后,每年清明节前后,柴国义都要在烈士墓前对学生、民兵、预备役战士、入伍新兵和青年讲解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受教育的人数达到20多万人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除草 培土 清理 树木
上一篇 : 布鞋的记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