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图文:稻香虾肥的背后……


图文:稻香虾肥的背后……——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躬身研究稻虾共作的生态影响纪实    农村新报讯 图为:袁家富研究员(左二)带领团队在田间调查

    记者彭翠楠 通讯员彭成林 佀国涵

导读:
    潜江小龙虾加工出口创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全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已破百亿元。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在此揭牌,国内首个龙虾主题大型综合性旅游示范基地 “中国潜江生态龙虾城”开门迎客……
    小龙虾,一时间红透了大江南北。在给潜江添彩、给农民创收的背后,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稻田中养殖的小龙虾对稻田土壤肥力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呢?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利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以及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阐明该模式下小龙虾对稻田土壤肥力及环境过程影响,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源起:小龙虾的“利““害”之惑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更是水稻生产重点区,这一区域的土壤肥力、生态安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但潜江又处在我国南方涝渍田区域,江汉平原涝渍田的面积就约达1150万亩,占该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9.4%。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壤水分过多,土质粘重,透气性差,土壤还原性强,有机质分解缓慢,从而使得涝渍田土壤耕层水、肥、气、热状况失调。这样的现状,对水稻生长而言,不算完美。然而这为喜好浅水环境的小龙虾提供了适宜生长环境。
    小龙虾一度被认为是“祸害”:一是小龙虾的活动降低了稻田水的浊度,从而影响了直播水稻种子的萌发率,二则小龙虾能够嚼断并摄食水稻幼苗,长期以来,小龙虾往往被视为一种稻田害虫作为防治对象。
    聪明好学的潜江人偏偏不信这个邪,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共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论断。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的种养模式,即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模式为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灌水后将小龙虾苗投向稻田进行寄养,小龙虾以被淹的稻草以及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在次年的5-6月份水稻插秧前收获成熟小龙虾,而未成熟的幼虾随水迁移至稻田周围的虾沟中,然后排水整地、移栽中稻,待中稻分蘖后复水,幼虾再次进入稻田生活,在中稻收获前收获下一季成熟小龙虾,该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更好地保持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良性循环。2006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带动荆楚小龙虾养殖大发展。
    在这一模式中,小龙虾如何成功逆袭——从水稻的害虫变成了水稻的朋友?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袁家富研究员团队深入到潜江市白鹭湖农场,躬耕于田亩之间,用大量的调查、试验、示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研究区域内,袁家富研究员团队联合潜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择稻-虾共作模式不同年限和不养虾的中稻单作模式的田块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和研究,专家团队的研究结果是什么呢?

    成绩单:活土、节肥、减排、抑杂草

    结果令人惊喜。专家团队用详实的数据回答了社会的关切,也对稻虾共作模式的大范围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袁家富研究员介绍:“潜江市白鹭湖农场,属江汉平原低湖区,冬季静态地下水位40~60公分,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无霜期246天,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土壤类型为湖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种植制度为中稻-冬泡。这样的地块,在江汉平原很具代表性。因此,在这样的地块取得的数据,很具普遍指导意义。”
    专家团队在经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考察后发现,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涝渍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过程,对土壤的理化及生物性状均产生影响。在0-25公分耕层土壤中,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有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中稻单作模式仅依靠水稻的残留根茬还田弥补土壤有机碳的损失,致使土壤有机碳处于长期消耗状态,而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以全量还田的稻草为食,快速分解水稻秸秆并排泄粪便进入土壤,有效补充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另外小龙虾的掘穴打洞活动改善了涝渍稻田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调查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土壤的耕层厚度达到了25公分,较中稻单作模式增加了5-10公分;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透气性差、还原性强、有机质分解缓慢的涝渍稻田土壤中,小龙虾通过掘穴作用,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了土壤还原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种群丰富度以及对碳源的利用率,加快了底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提高了养分物质释放量,从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在潜江市后湖管理区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籼稻产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稻-虾共作模式连续9年的田块,中籼稻施氮量较常规种植模式减少38.4%-50.2%,从而达到了稻田化学肥料减肥增效的目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单作 温室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