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农村新报讯 记者李赤 通讯员于红霞 姚福婷
从去年起,恩施市陆续向城乡居民发放了30万张社会保障卡,占应持卡人数的95%以上。如今,该市已有7.7万名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全部实现随社保卡按月发放。这些老人们可持卡在城乡各服务网点领取,给晚年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山大人稀的恩施市,如何服务城乡居民,特别是缓解农村居民社保 “最后一公里”难题。近日,记者走进恩施市一些乡镇进行了探访。
小钱攒成大钱,关键时刻“救急”
7日,在芭蕉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大厅,70岁的龚后启夫妇一早就来到养老金窗口,领取1000元养老金后乐呵呵地说,“上半年太忙哒,我们在茶园采茶换些零花钱,不差钱。现在每个月两人的养老金140元,攒到一起领可以置件大电器了!”
当日,芭蕉乡楠木园村周家湾组63岁的陶仁付,因年近九旬的母亲身体不适急用钱。走两公里路,在村委会人社便民服务点,他从卡中取出600元,缓解了燃眉之急。“日子长了,每月70元养老金小钱放在卡上,也能积成一大笔救急钱。”
对此,新塘乡校场坝村支书黄四清说,从他们村发放的400多位老人中发现,依靠基础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的老人至少有三成。
“相对城市居民,每月70元养老金确实太有限了,但是可以让农村老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喝上一些牛奶,吃上点水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三岔乡组织委员覃华,更是深有感触。
据恩施市人社局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全市17个乡镇办人社中心及162个村(社区)建成了社保卡便民服务点201个,通过社保卡发放基础养老金91.1万笔,金额达到7279.3万元,并且做到了无一差错。
一村一个点,告别“取钱难”
坎家村离屯堡乡集镇有17公里,离城区33公里。前两年,村民领取基础养老金,一直是到集镇和城区,平均一趟成本在五六十元。就是一年一领,也得花费近一个月的养老金。
去年底,市政府按“一村一点”的办法设置社保便民服务网点,坎家村很快也挂了牌。而立之年的女村干部李远俊,挑起了村社保协管员的重任。“她经常背着POS机等工具,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上门服务,多亏了她,真不容易!”村支书谭苏说。
芭蕉乡楠木园村向谭玲,是一位大学生村官,还兼任村社保协管员。她个人从家里拿出一万多元作为周转金,方便村民随时领取。她说,“这些老人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高龄老人更加不容易。我们力所能及办到的,就不要将难处推给他们。”
在村居委会设立社保卡便民服务点的基础上,该市还结合乡镇办意见,在人员相对集中、群众习惯赶场的集镇,适量选择有服务意愿和能力、信誉良好的商户建社保卡便民服务点作为补充。新塘乡联通合作营业厅,就是一个社保卡服务点。负责人周勇说,自今年5月份开通社保卡服务以来,他们已帮助村民领取基础养老金100多万元,年内可突破300万元。
实现“零距离”,还需更“给力”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农村老人们在各个社保卡服务点,基本上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但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银企配合以及老人们积极参与的实际问题。
目前,在社保卡发放时,每个乡镇一般是一个统一的初始密码,现在基本上是95%以上老人自己持卡。对设置个人密码不会或者是不愿去尝试,这样就会带来失卡后资金存在安全隐患。同样,由于一些老人们文化程度不高,加之手上存有涉农资金一卡通、低保、大病救助和粮补等一叠存折和卡,加之各个取款网点又不同。平时使用又少,不少老人不得不提着一袋子存折和卡办事,时常还会出现“摸不着门”。
与金融网点不一样,各个社保卡服务点资金安全监管上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服务点验钞机、摄像记录等设施配置不齐全,容易产生一些纠纷。另外,一些偏远服务点由于运行成本高,协管员存在周转金困难,合作银行可以协商解决;个人待遇方面,职能部门也应该适当给予考虑,以便更好地稳定队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9-15/19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