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蛋鸡产业:变革见证未来


    秦志伟

    我国作为名副其实的蛋鸡生产大国,长期以来养殖方式却以万只以下的中小规模养殖为主,“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特征突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能过剩、育雏能力偏弱、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使蛋鸡产业平稳地过渡到良种化、专业化、设施化和市场化,是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2013年“H7N9事件”的冲击导致蛋鸡存栏量下滑,供应短缺累积的风险在2014年得到全面爆发;美国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中国宣布自2015年1月9日起暂停进口所有美国禽类、禽类产品及蛋类产品;今年上半年鸡蛋价格的持续下跌,养殖户对后市信心不足,补栏积极性下降。

    一系列事件让很多人直呼“蛋鸡产业这是怎么了?”然而,在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新技术及家禽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看来,这些事件虽不在预料之中,但却在应对策略中有考虑。

    产业波浪式发展

    杨宁说:“我国拥有世界21%左右的人口,生产并消费世界40%左右的鸡蛋,人均鸡蛋消费水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虽然2014年蛋鸡产能下降,导致鸡蛋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全年蛋鸡产业生产效益良好,鸡蛋和淘汰鸡价格处于历史高水平,尤其8月份鸡蛋价格创历史新高为每公斤10.71元。”杨宁说。据了解,2014年商品蛋鸡养殖利润每只超过30元,蛋鸡业也成为畜牧行业中效益最好的一个产业。“经过对企业、市场调研和分析,一般认为蛋鸡养殖业的效益起落周期为3年左右。根据监测数据,预计2015年蛋鸡养殖效益将下降。”杨宁表示。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分析,2014年蛋鸡产业的高收益调动了蛋鸡养殖的积极性,造成了今年前5个月产蛋鸡存栏和鸡蛋产量上升。“目前产蛋鸡存栏处于近两年较高水平,养殖效益显著低于2014年。”

    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秦富看来,金融危机后,我国蛋鸡产业恢复较快但市场稳定性较差,鸡蛋价格波动频繁,养殖效益大起大落。“可以说,我国蛋鸡养殖虽然在阵痛中逐步推进了行业内部的整合,但也带来了养殖户利益受损、市场供应不稳等负面影响。”

    育雏是最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万只左右的祖代蛋鸡。今年1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发布公告,禁止从美国进口活禽、种蛋及禽产品,严重影响部分祖代蛋鸡场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不过,“国内自主育种近年来的长足发展能够保证祖代蛋鸡的生产能力,良种的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完全有保障的。”杨宁分析,“此事件有可能减少国内祖代种鸡的存栏量,恢复父母代雏鸡价格。同时,也凸现出发展自主育种对种业安全的根本性保障作用。”

    据中国蛋鸡养殖产业市场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下,我国蛋鸡育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

    “种鸡遗传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杨宁指出,特别是《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的实施对推动种业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种鸡产业应实现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盲目扩张饲养规模和引种量的时代已经结束。”杨宁表示,应实施从增量发展到存量的调整,对产业进行整合、联合与兼并,促进行业间竞争与合作。

    标准化模式是方向

    对于蛋鸡产业的发展方向,杨宁认为,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饲养转变,是我国家禽生产的发展方向。“许多地区已经认识到规范家禽养殖条件和生产过程,实现家禽养殖标准化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与此同时,秦富表示,农业部也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的创建。据了解,农业部从2010年开始精心选点,现场示范,交流研讨,全面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在制定下发的《农业部关于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畜禽标准化生产。

    据介绍,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配合农业部做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杨宁说:“我们现在推动的主导模式,不是一下子跳到像美国单场几百万只规模的蛋鸡养殖模式。”现在国内蛋鸡平均规模很小,单场的饲养量平均为5400多只,超过100万只规模的也就十来家。“这就是产业发展的现状,起点很低,是很现实的约束因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畜牧 蛋制品 养殖效益 禽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