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何时粮食不再靠天晒?


何时粮食不再靠天晒?    农村新报讯 记者肖敏 通讯员金书男 苏仁忠

    发达国家烘干机械化水平为95%,全国平均水平是10%,而我省仅为4.6%。5月29日,“湖北省粮食烘干与粮食安全论坛”在汉川召开,通报的数据令人忧心。
    作为农机大省,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水稻、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而机械化烘干这一关键环节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机械化烘干远远滞后于耕整、播种、收获,成为制约我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薄弱的一环。”省农机局副局长皮少成介绍,为了补齐短板,我省实行烘干设备敞开补贴政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粮食烘干机械化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靠天干”损失多

    5月中旬,记者路过襄州区峪山镇发现,乡道已被当地农民当成“晒场”,金黄的小麦几乎占据半边马路。村民孙师傅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晾晒缺乏场地,才选择占道晒粮。“马路上晾晒粮食最怕下雨,如碰上连续阴雨天,麦子很容易发霉,何况这样晒粮容易掺上沙土灰尘与汽车尾气,被污染不说,卖相也差。”
    “千百年来,粮食的干燥入仓但凭风吹日晒,工序十分繁琐,农民苦不堪言,效率极其低下。”在仙桃市农机局局长许宝林看来,延续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必须要彻底改变。
    “今年夏天收获粮食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下雨哪怕再长再大,我也不用担心。”今年,汉川鑫兴农业公司负责人吴国兴一口气买下12台批处理为30吨的烘干机。“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每天可以烘干800吨粮食。”据介绍,吴国兴新引进的设备是全省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
    根据专家测算,粮食归仓期间因天气及水分干燥不到位而导致霉变、发芽,造成的直接损毁率高达5%,稻米加工的品相及口感也受到严重影响。

    种粮大户“爱上”烘干设备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很快,他们对粮食烘干机械的需求大幅增长,激活了粮食烘干机械市场。在粮食烘干与粮食安全论坛上,几十家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对粮食烘干机械表现出浓厚兴趣。 
    鄂州市兴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前收了粮食后,一直靠日头晒,损失不小,这一回,负责人潘卫兵已经联系好厂家,准备引进几组小型烘干设备。
    只要种粮达到一定规模,都会遭遇潘卫兵同样的晾晒难,这已经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种粮大户面临的普遍难题,也是制约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的较大“瓶颈”。
    去年,仙桃市梓航农机专业合作理事长聂清平一次性装备10台大型烘干设备,辐射周边约2万亩优质粮产区。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多家农机合作社纷纷引进烘干设备,目前该市烘干设备拥有量达到62台套。
    但许宝林认为,仙桃粮食总产量为70万吨,应该配置500台烘干设备,现有烘干能力远远不够。

    打通粮食生产“最后一站”

    “去年,我省共投入中央补贴资金2600余万元,带动农民购置各类烘干设备740余台,目前总量达到1700余台。”省农机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仅一年,烘干设备增量就达到了70%,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多重举措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部不断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单机补贴的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2万元,目的在于提升粮食干燥机械化水平。
    今年初,我省出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粮食烘干机实行敞开补贴。
    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烘干机市场空间巨大,但制造工艺相对滞后,国内大大小小的烘干机械制造企业虽有上百家,普遍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烘干机械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烘干机械的扶持力度。烘干机械制造企业要着力提升制造水平,尽快生产出能满足农民需要的机械设备。只有政府、企业和农民形成合力,才能打通粮食生产‘最后一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小麦 数据 规模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