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型农民“可娃子”


  本报记者 刘艳涛

  从贫穷落后、偏僻荒凉的小山村考取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找份不错的工作,拿一份不错的薪水,从此走出大山、摆脱贫苦……这是多少山区农村孩子的渴望和梦想。

  但当这一切摆在面前时,杨大可的选择出乎了家人、朋友、乡亲们的意料。

  2000年,重点大学毕业的杨大可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重庆市云阳县双土镇无量村,从身无分文的毛头小子,到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从文气十足的一介书生,到全国劳动模范,从一个普通创业者,到十八大代表,他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他在农村长大,他要把根扎在农村

  十几年前的无量村苍凉贫瘠,乡亲住的是茅草房,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杨大可读书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与借来的。

  凭着那份韧劲和勤奋,杨大可成为无量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杨家人无不为之骄傲,自家的孩子真是光宗耀祖了。

  然而,大学毕业后的杨大可却选择回到无量村种梨。

  未婚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们寒窗苦读为的是跳出‘农门’,回家创业是个未知数,我们在城里工作、安家不是很好吗?”父母也坚决反对,好不容易考出一个大学生光宗耀祖,还回来当农民,不怕乡亲们嘲笑吗?

  “我挣扎过。但每当走在繁华的大街,我都会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和邻里乡亲,想到那从小就熟悉的大山。”杨大可一说起家乡,谈到贫困的过去,总是那样动容。

  听说可娃子回家当农民,闲言碎语不断。杨大可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下去。2000年12月,杨大可承包近300亩荒地,开始了他的梦想。无量村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2年,注定是改变无量村的开始。果园首次挂果,3万多公斤梨子卖了五六万元。这在无量村引起了轰动。“穷山坡上结出了金果子!”乡亲们被震撼了。

  当一家人分享着甜蜜果实时,他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

  当一家人分享着创业带来的甜蜜果实时,杨大可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带动乡亲们种梨致富。

  然而,世代贫穷的乡亲们几乎没有资金、技术的积累,穷怕了。有的担心自己不懂技术种不好,有的心疼自己的血汗钱,害怕钱打了水漂……

  看到这种情况,杨大可主动与村民签订“三包”协议: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三包”政策让村民的心踏实了。全村50%以上村民种上了“致富之树”,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从此,杨大可的电话变成了技术服务热线。

  “今年如果天公作美,农户会有好收成的。”杨大可十分乐观。现在,杨大可大部分时间都在走家串户,为乡亲们进行技术指导。

  贫穷的无量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加到六七千元,有的果农收入达到了几十万元。他们的种植基地也扩展到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等省。未来3年,杨大可打算在三峡两岸再建10万亩梨园。

  2008年,村民的钦佩和信任让杨大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无量村村党支部副书记。

  他的事迹传遍巴渝大地,感召着新时代的“知青”

  当杨大可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时,一位水果商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你这充其量就是个果园。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你们都达不到,所以做不大、也做不强。”

  痛定思痛,他认识到,传统的生产方式确实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提升产业层次,提升竞争力,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他筹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大可”牌水晶梨,实行产、销一体化,还建立了利润返还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如今,合作社的水果畅销重庆、成都、宜昌、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有4570户加入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每年能为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

  杨大可的事迹传遍巴渝大地。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07年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成为光荣的“十八大”代表。

  在杨大可“感动重庆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他聆听着来自山风的呼唤,成为无量山第一个种树的大学生。多年后,山变绿了,他的脸黑了,乡亲们的荷包鼓了。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呼唤着更多的——新型知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产业化 积累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