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农村劳力不足、“谁来种烟”的问题,探索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开辟山区农民致富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和省烟草专卖局在将烟叶生产作为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业来发展,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兆麟说:“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扶贫开发的手段,切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由此,全省以构建烟农合作社为依托,重点从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综合利用和发展辅助产业等方面进行实践,明晰了“以烟为主,多业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减轻烟农在育苗、机耕、起垄、覆膜、植保、烘烤、分级、物资配送、新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复杂难度,使烟农能轻松种烟,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目前,全省23个种烟县(市)已成立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90个,成立各类专业化服务队867个、服务队员5823人。
柏杨烟农专业合作社位于利川市南坪乡塘坊村,目前入社社员529户,种烟面积1.6万亩。在这个合作社,记者看到有现代化的育苗工场和设施完备的烤烟房,以及各种农机具,理事长李先豪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拥有3个育苗工场,育苗能力16550亩;有联体卧式密集烤烟房100栋,集群烤房235栋;合作社还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植保服务队、烘烤服务队、分级服务队等,烟农种烟从育苗开始到烘烤结束,全程可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
南坪乡川东村村支书牟丙海和别人合伙种了230亩烟叶,他对记者说:“没加入合作社之前,土地也没经过整治,种烟要用牛耕地,施肥也把握不准,自己烘烤烟叶的品质也上不去。那时我只有20亩烟田,还累得够呛。如今土地得到整理,可以连片种植了,又加入了合作社,有技术服务,有基础设施,全村900亩烟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到8个种烟大户手中,大户通过规模经营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增收,农民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则可以在大户的烟田里打工,收入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合作社把我们从传统农业带上现代农业的路子。”
房县野人谷镇西坪烟农合作社是十堰市第一个烟农合作社,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已完善了烟水、烟机、烟房、烟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入社烟农开展育苗、机耕、植保、烘烤、运输、管护等专业化服务,成为十堰市烟农合作组织的领头雁。在西坪烟农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十堰市已注册成立烟农合作社37个,全市烟农9193户,入社烟农4051户。
烟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引领了规模种植的发展,也使山区的烟叶种植迈向了机械化操作。几年来,湖北烟草结合山区地理特点,突出中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目前已补贴配置各类农机2.1万多台(套),有效提高了适用机械的配置率和作业效率。
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但使土地进一步向大户集中,催生了一批种烟大户,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种烟收入,同时,也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他们致富增收的又一渠道。
今年48岁的龙昌祥是恩施市白杨坪乡张家槽村人,从小就跟着父亲种烟叶,家里有十几亩烟田。一身种烟技术的他总想把种植规模扩大些,可限于山区的条件,一直没能如愿。如今他终偿所愿,原来是一片荒坡荒地的方家峁经过整理,建成400多亩连片的烟田。于是,龙昌祥干脆将家里的十几亩烟田流转给别人,自己来到方家峁承包了200亩烟田一展身手,还当上合作社烟叶烘烤服务队的队长。
在方家峁烘烤工场,几个打工的农村妇女正在往烟夹上夹烟叶。来自阳鹊坝村的廖康秀今年已经63岁了,这个年龄在城里早已退休多年,可眼前的廖康秀看上去身板硬朗,干起活来仍然麻利。问她为什么要来打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十几亩地,过去种苞谷,一年下来除去各项成本,也就挣3000多元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大户种烟,一亩地流转费400元,十几亩地的流转费就五六千元,自己在烘烤工场打工,每天70元钱,烟叶烘烤季为3个月左右,算下来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廖康秀一边算着账,一边手里活不停,旁边还有人插话道:“一天70元,还管一顿饭呢,男人每天还有一包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9-07/18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