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急需突破“三大难”


  三难:中国种业“出国”难度越来越大

  全球近10年来,由于农化企业兼并种子企业,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国际跨国大公司生物育种等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模拟环境技术的成功应用,选育出更加抗倒、更加抗病品种;自动化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取样、研磨、加助剂、测序全程自动化,提高了效率;还有定量定位插入基因技术、SPT种子生产技术、活体植物快速鉴定技术等等,保证了优势品种不断育成。

  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由于玉米转基因品种的应用,90%的玉米种子市场来源于前5家种子企业或其授权许可的品种;前10名跨国种子公司销售收入占全球种子销售额由1996年的16%提高到2007年的67%,2009年占全球种子市场45%。

  因此,随着跨国公司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国际种子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而我国种子企业要想走出国门,难度越来越大。

  “谁控制种子,谁就掌握了现代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现在,国际种业科技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种业要想走出国门还需时间,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戴景瑞认为,现代种业发展,急需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种业领域内的产学研结合,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建议: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策配套还需给力

  如何破解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三大难题”?张延秋指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者必须协力合作,以促进我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首先,有关部门应继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争取尽早出台《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分作物分环节、分地区对现代种业发展提出要求,作出布局,完善保障措施。

  其次,积极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除了增加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项目投入比重,还要组织开展全国联合攻关协作;制定《植物品种交易办法》,规范科研成果转让行为;总结科企合作成功经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合作。

  第三,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继续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落实重大商业化育种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攻关,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要抓紧启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完善制种优势区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种子企业与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关系,鼓励基地向有品种、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企业流动,集聚基地优势、企业优势,尽快提高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国稳定供种保障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定位 种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