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绥化:一个粮食大市的奔涌图强之路


  补上了乡(镇)村经济这块短板,解决了以前存在的“村级虚化、乡级弱化”难题,绥化经济迈上了优势地区强势发展、劣势地区借势发展、全市经济优势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在此基础上,绥化大力发展以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产业园区经济、都市圈经济、城市型城市群经济为核心的“五型经济”。今年上半年,“五型经济”列车动力十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增幅列全省第一。

  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

  农村不再是旧面貌,“五种模式”扮靓新农村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肇东镇东跃新村,新落成的26栋多层农民住宅楼让人眼前一亮。这个规划面积14万平方米的新村,集居住、民生服务、商业、休闲及政府办公于一体,完全可以保证村民办事不出村。

  这里是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理念打造的新型农民社区,农民实现了“住农村房子,过城市生活”的目标。同时,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园、3个棚室蔬菜园区、百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为“上楼”后的农民增收提供了产业支撑。

  近两年,绥化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摆脱了过去“政府投钱、部门帮建”的老模式,解决了苦于“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终其原因,是“五种模式”扮靓了新农村。

  “五种模式”指市场开发型、梯次推进型、乡村集体经济主导型、旧村改造型、企业带动型。绥化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市场运作、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产业支撑”四个原则,绝不能搞“一刀切”。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绥化市鼓励企业进入、捐赠、土地整理和市场开发相结合。仅去年一年时间,整村建设数量就达到前五年的5倍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举达到40个;今年新建70个示范村,努力建成新农村百村示范群。

  肇东市宋站镇晓光村采取异地新建、梯次推进模式,实施市场化运作。按照“建设一期、储备二期、谋划三期”的思路,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入住,休闲广场、湿地公园、人工湖正在建设,地下排水、有线电视、节能路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社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形成了秸秆固化变燃料、粪便垃圾变能源、燃料能源供农户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周边绿色湿地环绕,园区绿地花草映衬,田园绿色食品供应,打造了全方位生态化新农村。用朱清文的话说,这绝不是“逼农民上楼”,而是“吸引农民上楼”。

  对农民最大的“吸引”还在于产业支撑。通过规划,形成了“县城中心——重点集镇——社区——农牧业作业点”的合理布局,既方便农民“上楼”,又方便农民“下地”。通过合理使用土地,引入规模化产业经营,使得农民离土后“有业可就”。

  在轰轰烈烈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摆上了绥化市委、市政府的桌面。无论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带来的大型农机对劳动力的挤出;还是乡(镇)村经济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的强劲需求;亦或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劳动力自由流动,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劳动力转移。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民生。面对难题,绥化市委、市政府多渠道扩展农民工就业空间,努力扩大外埠输出,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进一步改善农民就业环境。2011年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相当于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总和。

  通过努力,2011年全市转移劳动力117.9万人,全年创劳务收入90.7亿元。2012年上半年转移100.4万人,预计全年可转移劳动力118万人以上,全年创劳务收入超98.5亿元。

  土地收益强基,政策收益固本,企业收益富民

  农民不再是弱势群体,“三大收益”提升生活质量

  在绥化市委、市政府领导心中,不论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乡(镇)村经济,还是开展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农民的生活像“抬头日子上坡路”一样越过越好。在绥化这片黑土地,农区不再贫穷,农民不再弱势。

  现代化大农业的深耕为农民生产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收益”成为寒地黑土子孙们最可信赖的生活之本和生产之源。相比东北其他地区,绥化市农民人均5亩多的耕地并不算多,但一个3口之家户均15亩多的耕地,随着合作社的飞速发展,让现代化大农业在这里有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黑土 新农村建设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