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东生 文/图
前不久,记者随媒体采访团来到黑龙江佳木斯市。
说起约翰迪尔,这是一家走过175年历程的美国机械制造公司。目前是全球农业、林业、灌溉等设备、非道路用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和供应商,去年公司全球净销售收入320亿元。
佳木斯,则是约翰迪尔与中国现代农业的结缘地,是约翰迪尔在华最早的农机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现代农业最早的“神话”诞生地。凑巧的是这段“神话”姻缘正好与约翰迪尔密不可分。记者的佳木斯之行是典型的“中国现代农业寻根之旅”。
不能不看农业“神话”诞生的五分场二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地处东北三江平原腹地,幅员1888平方公里,耕地160万亩,有“天下第一场”之称。如今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98%,是中国第一个与国外农业接轨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农场,也是国内第一个数字化、标准化机械农场。
1978年,国家确立在友谊农场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建立我国北方旱粮产区综合实验基地。该场五分场二队利用引进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62台(套)约翰迪尔农机设备,靠20名农业工人耕种11000亩土地,当年创造了人均生产粮食20万斤的全国之最,成为中国5000年农业史上“神话”般的奇迹。《人民日报》配发编者按报道了“20人耕种11000亩,平均每人产粮10万公斤”,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为逐步改变中国农业几亿人搞饭吃的落后局面,开创了现代化大农机支撑现代化大农业的新道路,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李先念、王震等先后来到二队视察,友谊农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现代化窗口”。
在友谊农场机库里,记者看到了世界仅产10台的约翰迪尔9870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几十台大功率的拖拉机设备一字排开,这些“大块头”可一次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步骤,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2011年,友谊农场机械保有量超过了39500台(套),总动力达到31.84万千瓦。
农机铸就了友谊农场的“神话”,“友谊人”格外钟情农机。今年4月开馆的“友谊”农机主题博览园,面积达35万平方米,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今天,农场各个时期使用的农业机械尽在园内。在主题区,3根18米高的基柱托起一部大型约翰迪尔农机,象征着现代化农业机械托举起明天的现代化农业。
越来越多中国造续写“神话”
在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区的参观道上,厂长孙宝林告诉记者,不论何人在工作区域内走动,都必须在安全道内,并穿戴好防护镜、保护鞋等保护工装,就是临时进厂的参观人员也不能例外。过去生产中折弯机是比较危险的一道工序,现在全部加装了激光系统,生产中再不会伤及工人。为保证产品质量,他们上了11台激光切割机,切出的工件完全符合高质量的工艺要求。一些非关键工序与部件,全部采取外加工和外协作方式,腾出场地、精力和资金重点来管控好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制造。
孙厂长讲,去年为提高收获机和拖拉机外观漆层质量,公司投入1500万美元,上了电泳喷涂工艺,这种工艺污染低、省能源,涂膜更加均匀细致,漆面也更加牢固、不变色。这种工艺可在全封闭循环状态下运行,漆料几乎可100%利用。电泳喷漆使工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整个生产环节,公司都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制度,确保了产品“零缺陷”。现在面漆线、喷漆房、污水处理等环保排放指标都与当地环保机构及本公司总经理实时联通,达到全程实时监测。
目前,约翰迪尔佳木斯生产厂生产的机械有80%~90%实现了国产化,中国农业“神话”的续写越来越多靠的是中国造。
“老天给了6天时间,农场就能给你一季丰收”
今年4月中旬,正值玉米播种季节,友谊农场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旱成啥样?分管农业的田旭江副场长告诉记者:“收获入库的玉米水分要求是13.8%,当时土壤表层的水分只有12%。如果按照正常节气播种,根本种不下去,种了也是糟蹋粮种。下旬来了场雨,尽管雨下得很大,但农场土地都实行了深松,通透性非常好,第二天大马力机械就能下地了。农场所有的大马力机械一起上阵,仅用了6天时间,110万亩玉米就全播种上了。要在过去,这想都不敢想。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可以肯定地说,今年玉米受灾减产是100%的。老天给了6天时间,农场就能给你一季的丰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4/18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