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辉 高池 杨虎
15年来,武汉市蔡甸区的西甜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棚栽西甜瓜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小小的西甜瓜,如何变成新兴农业的支柱产业?近日,笔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干部带头种瓜15年
7月14日一早,57岁的罗水甫租了一辆货车,装上自种的2000公斤西甜瓜,前往湖南岳阳贩卖。罗水甫是蔡甸区侏儒原种场党支部书记,带头种了18亩西甜瓜,亩纯收入3000余元。
1997年,蔡甸区决定试种西甜瓜,发展高效农业。但那时,本地农民很少种植西甜瓜,都不敢轻易“下水”。区里发动20多名农业干部承包土地,带头试种。罗水甫就是那时开始种瓜的。
选派的干部头脑活,肯学技术,当年种瓜就见了效益,亩纯收入近2000元,是当时种粮棉等传统作物收入的2~3倍。农民见到效益可观,纷纷跟进。
如今,当年的种瓜干部已陆续不再种瓜,但罗水甫却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对种瓜也有感情了!”罗水甫说。
艰辛之后的“懒庄稼”
站在田间,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刘湘国,看不出来是个“年薪10万元的农民”。
“种西甜瓜的技术含量高,种好可不容易。”刘湘国介绍说早期种瓜很麻烦,自己育苗,自己销售,几亩地磨死人。
那时,育苗前要将瓜子用牙嗑开,嗑坏了可不行;用60℃温水浸泡6个小时,晾干后用纱布缠好,揣在身上一两天催芽;发芽后再移入土钵,用1000瓦的地热线保温;长大之后再移苗。100多元的一小罐种子,能活50%已算幸运。
难题不仅是这些。种瓜4年之后,枯萎病随之而来,加上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刘湘国也有好几次想放弃。
这时,区里请来上海的农业专家来汉长住,在田间指导种瓜,并采取农广校培训、相互传帮带等途径教农民育苗、整垄等技术。
蔡甸区还建起现代化的育苗中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区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操作等服务。农民在熟练掌握技术之后,种瓜赚钱也变难为易。
好信誉赢来众客商
盛夏,驱车318国道,进入蔡甸永安街、侏儒街等地区,绵延数公里的西甜瓜基地,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满眼都是瓜叶翠绿、瓜大滚圆。
“其实瓜已不多了。”薛山村主任曾洪介绍说,每天早上,来拉瓜的贩子比沿路卖瓜的农民还多,日销量近20万公斤。全村1000多亩高档品种西甜瓜,现已接近罢园。
瓜贩姚磊带着轻卡,收购了1000多公斤的“万福来”礼品瓜。“地头价每市斤1.5元,比其他地方高约3毛钱,但这里种的西瓜品质好,皮薄、味甜、好卖。”姚磊说。
据悉,蔡甸区农民种植西甜瓜4万多亩,年产量7万多吨,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大棚种植。大棚里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前或延迟上市,并提升了西甜瓜品质。瓜农龙善鹏说:“为了方便贩子拉瓜,农民总是头天晚上摘瓜,摘下时熟至七八分,上市卖时恰到好处,而且从来不用生瓜、烂瓜滥竽充数。”
姚磊也表示:农民做事讲诚信,自己年年都愿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30/18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