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汉族小伙的高原创业路


    张小波工作照。

    庞立平 摄

    张小波,毕业于西藏大学,2008年8月被选聘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担任大学生村官。2009年3月,通过村党员大会选举,当选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

    本报记者 周涵维

    4年来,通过与藏族同胞同劳动,共经风雨,张小波的脸上有了两块清晰的高原红,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藏文名字“达瓦坚参”,他俨然已经将自己作为了这个藏族村庄的一员。他的付出获得了纯朴农牧民的真心,2011年,在他村官3年的任期结束时,村党支部和村民纷纷向组织提出,要求他继续留在村里,面对村民的信任,他坚定地选择了继续留下。他说,在西藏干事创业是一项长期事业,甚至可能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他将怀着一颗服务的心,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奋斗,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语言不通用行动交流

    作为克松居委会惟一的汉族人,张小波融入当地的过程比一般大学生村官来得艰辛。他说:“没什么捷径可走,就是多干活少说话,一口气干了将近一年的活,才逐渐被藏族同胞接受。”

    在村里,小到和群众一起打扫卫生,大到帮助村民进行村容环境治理,他总是跑在最前面,用心、用情把每一件工作做实,做细。为了加强与村民的交流,语言不通的他,没事就到村民的地里和他们一起干农活,看村民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一半汉语、一半藏语地交流,或者干脆不说话,就靠打手势、微笑和村民交流。

    张小波总是尽可能所有时间都呆在村里,从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克松村,4年里,他从未回过自己在甘肃的老家。忙完村里的日常工作,他就不定期地入户走访调查,与村民谈心,为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藏历新年期间,他都和村民一起过年,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慰问五保户和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过节所用的物品,并和村民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年等。

    张小波清楚地记得,2009年7月是他工作的第一个转折点,他说,最初是一位藏族阿姐把自家放暑假的孩子领到他那里请他帮忙补习汉语,慢慢的,其他藏族人也把孩子带到他那里,最后,全村60多位孩子基本都来了。“事情虽然不大,但这说明村民终于信任我了。”从那时开始,村主任也开始布置一些村务工作给他了,工作的局面也开始慢慢打开。

    带领村民种蔬菜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小波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认可,但如何带领他们致富,成为张小波村官生涯的第二次困境。就在他不知所措之时,在自治区农牧厅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农业部在江苏省华西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在那次培训上,创业培训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课程,使他找到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回到村以后,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克松居委会地处城郊,交通便利,菜价较高,他就与县农牧局联系,申报了建蔬菜大棚的项目。

    2010年9月,在县农牧局的帮助下,克松居委会建设了69栋无公害蔬菜大棚。“在西藏建大棚是无偿由政府投资的,但是建棚容易种菜难。”张小波说。原来,由于当地没有种蔬菜的传统,农民根本不知道如何种蔬菜,而张小波之前也没有学过农业技术,技术和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为组织村民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张小波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协商后,基地愿意免费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居委会让张小波负责在本村选了10位初中毕业的年轻人,由他带领一起去拉萨的蔬菜大棚学习。由于经费紧张,无法解决住宿等问题,他们就自己背起铺盖,在堆隆德庆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库房里打起了地铺,边打工边学习了十多天。回来后,张小波又买了一些学习资料一边自学,一边带领年轻人试验种植,又干了大半年,就这样,张小波在克松建起了山南地区惟一一个由藏族人全程负责种植、管理、营销的大棚蔬菜基地。现在,张小波已经带出了16名年轻的藏族种植能手,生产的蔬果不仅满足了藏民日常需要,也渐渐打开了销路。

    为了帮村民打开蔬菜的销路,张小波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带领村民去菜市场卖菜。目前,他正在申请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建立克松蔬菜品牌,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使其走进超市、机关食堂、学校等地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蔬菜基地 蔬菜大棚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