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集中育秧:水稻生产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


    本报记者 王瑜

    霍邱县是安徽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近年来,该县全力推广工厂化育秧,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什么是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秧对水稻生产有何裨益?霍邱县在推进工厂化育秧发展上又摸索出哪些好做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于日前深入霍邱进行了探访。

    从“求人来育秧”到“人求我育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集中育秧的需求日增

    霍邱县宋店乡李油坊村种粮大户王厚云从2008年开始办育秧工厂,一开始是免费作示范、求着农民来育秧,后来农民看到集中育秧种出来的水稻每亩地能多打100多斤稻谷,都主动找他育秧、买秧。去年,王厚云育了供3万多亩大田使用的秧苗。“今年订单太多,100亩以下的小单子都不怎么接了。”王厚云告诉记者。

    王厚云育秧工厂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工厂化育秧的需求日渐增加。

    霍邱是安徽省水稻生产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196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6万亩,产量127万吨。近年来,劳动力不足、技术要求高、农时季节紧等因素对水稻生产发展的制约日渐凸显。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当地农业用工每人每天涨到140~150元,特别是“双抢”期间,加上一顿饭、一包烟、一条毛巾、一块香皂都很难找到人,而机械栽插一亩地的成本只有80~100元。因为图省工省力,人工插秧的秧苗越插越稀,一亩地只能栽插1~1.2万穴,和机插秧每亩1.5~1.8万穴相比,1亩地要少打百八十斤粮食。

    “解决请人难、用工贵、农时紧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机械化育插秧,但农民分散育秧很难育出适合机械化栽插的秧苗,只能走集中育秧的路子。”霍邱县农委主任张敏昌介绍说,为了破解水稻生产发展困境,霍邱县委、县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插秧。2011年,全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面积达到30万亩。

    工厂化育秧是由专业化的组织、企业或个人利用现代化的育秧手段,按照标准的育秧技术进行管理的一种集中育秧模式。和目前主流的集中育秧模式——小拱棚育秧相比,它的优点是温湿度可控,不受自然天气的影响,而且生产效率高,与机播机插结合紧密。据测算,工厂化育秧的育插比例能达到1∶200,即1亩秧苗可插大田200亩,用地仅为小拱棚育秧的1/10、传统方式的1/50;7天育一茬机插苗,和传统方式比省时30天左右;每亩成本140元,比分散育秧节约90元。

    发展工厂化育秧投入大、成本高,没有政府的推动,单纯依靠大户和合作社,很难上层次、成气候

    发展集中育秧,农民有需求,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有积极性。目前,各地发展集中育秧,依托的主体主要是村级组织、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这些主体都面临着工厂化育秧投入大、市场风险高、生产资金紧、生产周期长、农机不配套等问题的困扰。据测算,农民采用地膜小拱棚育秧,每亩的物化成本(秧弓、地膜)在400元左右,而建设一个360平方米的标准育秧大棚的成本在1.5~1.8万元,建设一栋含浸种催芽设备的智能化育秧大棚则需要80~90万元。

    “没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集中育秧很难上层次。”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说,从这几年各地的实践看,凡是集中育秧推得快、推得广的地方,都与政府的扶持和强力推进有关。

    “水稻是霍邱县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县粮食产量的64%。水稻生产环节多,所有环节一把抓,政府抓不过来,也抓不好。”霍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胜告诉记者,“集中育秧这个事,是牵住了水稻生产发展的牛鼻子。认准了,就突出重点抓实抓好。从这两年发展看,集中育秧在霍邱水稻生产中确实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从2009年以来,霍邱县财政累计安排1160万元,扶持新建、改建50个育秧工厂。经过3年多的示范推广,目前霍邱县每个乡镇都至少建立了1个标准化育秧工厂,初步形成了“县中心—乡工厂—村秧点”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体系,建立了以粮食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为载体的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网络。

    实践证明,霍邱县委、县政府的路选对了!去年,霍邱县水稻平均亩产1294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422斤,比推广工厂化育秧之前的2008年提高了160多斤。与此同时,全县水稻品种也由过去的368个逐年优选减少到10个主推品种,稻谷优质率达到80%以上;机插秧率则从不足10%提高到接近3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种子 品种 种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