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欣 王东生
现在“三夏”,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会给人一种“这里‘三夏’静悄悄”的感觉,全然没了以往全民动员“龙口”夺粮的喧闹。地里往往只有机手和一两个“看地农民”。村里妇孺相拥,老人纳凉,农民们称这叫“休闲‘三夏’”、“快乐‘三夏’”。“三夏”时节,在河南省遂平县常庄乡大兴村粮基农机合作社院外,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抢收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紧跟收割机作业的是合作社刚买的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这块10亩地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收获、播种完了。过去这里玉米播种是机具条播,一亩地用12斤种子,现在只用3.5斤,而且深松、七层施肥、精量点播、播后镇压一次完成。难怪村里60多岁的张国成老汉看愣了。他种着5.5亩地,过去总觉得攥在手里踏实。一年两季作物,刨去投入纯收入有6000多块钱,当地农机合作社流转一亩地,付给农民的流转费有1100元,老张算算收入也有6000元这个数。老张嘴里像背农谚似地说:“过去,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看一点不错。手工种田,费神费力,农忙时出高价都雇不到人,把人急死。人家合作社靠农机种地质量好、产量高、成本又低,干脆把地交给合作社,我出去每天还能再挣个百八十。”合作社现代化的大农机撼动了张老汉的固有传统农业观念。
在广袤田野上,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成为亿万农民的迫切心愿。机械化不但很大程度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还解决了“如何种好田”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助推粮食增产,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小麦跨区机收“多快好省”
山东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的成才,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跨区机收之路,可以说是小麦跨区机收发展的见证人。成才说:“刚开始跨区机收那两年,农民看到机器收获的效率那么高,争着抢着用,甚至下雨天都不让停。”从事跨区机收年头多了,作业质量又稳定,老成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比如他年年都去河南杞县。多年跨区机收,老成最大的感受是:“信息畅通对跨区机收至关重要,盲目跨区作业可能赚不到钱。”老成告诉记者,农业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为他带来了很多便利。“哪儿需要收割机,有多大面积,作业价格大约多少钱,天气如何,交通是不是顺畅……所有这些,都能从‘直通车’上查到。”老成说。
今年农机部门早安排、早部署,提前发布小麦和主产县机收市场信息,农业部5月开通了“三夏”全国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信息供需交流平台。各地农机部门免费发放36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为农机手提供了天气状况、交通路况等免费的短信服务,引导机手流动作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保持了联合收割机及时有序转移。
今年,全国有10多万机手与农户通过网络实现了供需对接。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据记者了解,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小麦机收表现出“多快好省”四个特点。首先是投入机数多。今年1400多万台机械进行“三夏”抢收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51万台,比去年增加1万台。参加跨区作业的达32.5万台,增加了0.5万台。第二是麦收进度快。连续13天小麦机收进度超过1000万亩,麦收完成时间比去年提前3天。第三是市场秩序好。农机部门加强调度和服务协调,形成集中会战、有序流动机收的良好态势。包括机械的整修和技术的培训,麦收机械够用,而且秩序良好。第四是支出费用省。今年小麦主产区机收平均每亩的价格是55元左右,人工收获最少要100元,应该说“三夏”小麦机收为农民节省了126.9亿元。小麦机收还能减少收获过程的遗撒损失3%左右,相当于减少小麦损失55亿元。作为机手来讲,也获得了28.2亿元的收入。通过算总账,机收为增产增收贡献突出,一共为农民节省支出221.2亿元。
在河南遂平县107国道旁的县农机局跨区作业招待点,来自河南兰考县红庙乡孔庄村的跨区作业机手孔同潮正在喝水休息。这些年老孔常跑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跨区作业。他感觉今年沿路接待点、引导站多了,对机手的态度也更热情了,接待点不仅备好水、备好地图,还提供作业信息等服务,如果收割机出了故障,维修站点不论白天黑夜都给维修,河南境内不少加油站还设立了机手免费住宿的休息房,对机手的关注更加人性化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9/18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