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喀斯特王国”的反贫困壮歌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通讯员 胡丽华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座绵延几百公里的大山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横亘在云南、广西、贵州境内。

    这里,曾经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她有着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老区的历史积淀。

    这里,接峰连天,喀斯特地貌独享天成的绝色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这里成为古今中外旅行探险的天堂。

    这里,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外界称之为“地球的癌症”。与之相生相随的就是惊人的贫困。

    这里,曾经交通不便,飞鸟不通。“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春耕几大坡,秋收两小箩。”就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极贫状态,昭示了中国石漠化地区扶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极端重要意义;而我们对所有意义的阐释,可以汇成一句钢铁般誓言:行动起来,向石漠化宣战!

    去年,国家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11+3”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滇桂黔石漠化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有44个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人口1620.3万。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年,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即将出台,这将为该区域的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滇桂黔石漠化,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治理这个人类难以遏制的生态顽疾,将站在新的起点,迎接新一轮的跨越。

    探索:拉开石漠化治理的序幕

    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如同牛皮癣一样,黏附在贵州大地上。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在全省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县有30个,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穷的地方。

    康熙《贵州通志》中说:“今黔田多石,而草易宅,地埆不可耕,土皆石,桑麻不生。”3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一句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看一看滇桂黔片区贫困性最严重的贵州麻山腹地吧:土如珍珠,水贵如油,从满山大石头窝窝里钻出来的几许包谷,被比喻成“盆景庄稼”,这就是农民眼巴巴指望的收成。

    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唱”着自己的曲调,饱含着眼泪、饥饿和贫穷。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成为贵州持续展开生态治理与扶贫攻坚行动的一面旗帜。贵州也由此拉开了石漠化治理的序幕。

    进入西部大开发阶段,贫困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

    贵州一直在探索,在摸索,在寻找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摸着石头过河,总会找到一条能够治理石漠化的路子来。”参与过石漠化治理的一些老同志总是这样说。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罗甸县大关村村支书何元亮,带领群众劈千年石,抠万年土,造就了石山上的米粮川,诞生出了感天动地的大关精神;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兴义市冷洞村村支书朱昌国,带领全村在石旮旯里造田、修路、建水窖,大旱年间以滴灌法挽救30万株金银花。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冷洞村视察时,把这高度概括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201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黔西南州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肯定贵州抗旱救灾成绩的同时指出:“各级干部要同心促发展,奋力渡难关。”   (下转第四版)

    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方,恰恰焕发出了精神力量的最大张力。他们谱写的绝地逢生壮歌,给更多身处绝地的人们以斗志的鼓舞。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对贵州石漠化生态危机异常重视,已经进入到治理的实际操作阶段。当然,这种空前的重视,也彰显一个不容回避的残酷现实——贵州省的石漠化生态危害,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漠化 产业化 相结合 花椒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