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不增耕地稳棉增粮的技术创新典型


    “6-1”式麦棉套种兼顾了小麦和棉花生长发育对水土和光热资源的需求,充分挖掘了土地利用潜力和麦棉品种的增产潜力。具体说,6行小麦1行棉花,小麦占地60%,较过去“3-1”式、“4-2”式小麦占地面积提高了30%,做到了粮棉兼顾。这样,小麦有2个边行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因套种棉花而导致的小麦面积不足的缺失。棉花采用抗虫杂交棉“鑫秋2号”,6行小麦的跨距,使麦收后棉花行距达到120厘米,通风透光条件良好,加之合理的种植密度,满足了杂交棉个体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发挥了杂交棉个体增产潜力大的优势,做到了麦棉兼顾双高产。采用“6-1”式套种模式,棉苗虽然在麦棉共生期稍受影响,苗期相对较弱,伏前桃较少,但麦收后迅速转旺,伏桃与早秋桃结铃集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而由于行距大,通透条件好,大大减少了落蕾、落铃和烂桃的数量,棉花质量约能提高半个等级。

    传统的麦棉套种,棉花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法,打钵、育苗、移栽费工费力,成本高,成活率低,推广难度大。他们推广的麦棉“6-1”式套种模式,便于机械操作,小麦棉花均实行了机械直播、小麦机收、机械灭茬,省工省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易于推广。正像南城镇张寨村农民许德龙说的那样,“这项技术好,棉粮双高产。配套管理机械化,懒汉也能种好套种田。”

    传统的麦棉套种,为了保证棉花生产,棉花密度普遍较高。棉田株间通透性差,蕾铃脱落和烂铃现象普遍,棉花品质下降。采用“6-1”式后,棉花苗期由于受与小麦共生的影响,伏前桃减少,小麦收割灭茬后,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伏前桃的减少使伏桃和早秋桃比例明显提高,而且有效地减少了田间烂铃,棉花品质平均提高半个等级。

    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每亩可生产小麦440公斤以上,皮棉95-100公斤,与纯作棉田相比亩增收1000元左右。

    此项技术已于2010年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

    选育麦棉品种研制配套机械

    实行麦棉套种双高产,除选用适宜的种植方式外,选育小麦品种和棉花品种十分重要。选育适宜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独秆栽培,6月上旬收割。棉花4月下旬播种,麦棉共生期缩短至50天以内。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的影响。

    山东鑫秋种业经过多年多品种的对比试验,选育了适于晚播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XQ-2829”;并选育出增产潜力巨大的中早熟杂交抗虫棉新品种“鑫秋2号”,以其中期长势旺、结铃性强的杂交优势,充分利用小麦收割后,棉花行距宽的有利条件,减少了生理脱落,增加了成铃比例。

    为解决小麦收获后的灭茬问题,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张友秋董事长对普通农作物灭茬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研制出适于麦棉间作套种秸秆还田机。使用该机械有效地保护了中间生长的农作物。每亩棉麦套种田,有约800斤麦秸和500斤棉秆,总计1300多斤秸秆还田,起到了培肥地力、保护墒情、抑制杂草、杀灭害虫的诸多功效,彻底告别了手工劳作。该项改革机械于2008年获得国家专利。

    笔者在采访期间,同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广泛座谈,大家一致认为: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已在德州、滨州、聊城及冀东南的部分地区示范。如果通过3-5年的努力,在黄河流域适宜棉区推广1000万亩,就等于增加了1000万亩粮食面积,可增加80多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企业当先忧国家树立社会责任感

    采访麦棉两熟双高产科研成果验收,笔者深为这项组装配套技术的增产作用感到震撼。为什么一个种子企业对公益性科研如此热心?笔者与山东鑫秋种业董事长张友秋作了深入探讨。

    张董事长由衷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当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农业科技企业价值的高度体现。实践证明:研发和推广公益性成果与企业经营成效是相辅相成的。在研发推广公益性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完成的这项科研成果,虽然取得了成功,增产作用也很明显。但是,仍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空间。我们将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农机等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筛选培育适宜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条件的麦棉新品种和研制适宜各种环境的配套机械,努力提高农机农艺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生产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实现稳棉增粮目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鑫秋种业“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的企业宗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品种 粮食 灭茬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