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铮 侯大伟 樊曦
改革,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影响着未来中国走向。
改革,激发了中国经济活力,推动着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
近十年来,改革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出资100亿元、持股16%,代表民间多方出资人利益的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5月30日签约投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项目。民间资本进入石油石化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最近一段时期,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一连串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这是继2005年国务院出台“36条”、2010年出台“新36条”后的又一重大改革部署,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将更加充沛。
——市场取向的改革,激发了企业作为经济细胞的活力,汇聚成中国经济的滚滚洪流。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2.7倍。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畅通了金融血脉,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巨浪、应对世界经济新的曲折局面中,发挥独特作用。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中国经济有效熨平波动、保持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化改革仍处于攻坚期,下一步要进一步破除垄断、放开准入,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临攻坚,改革仍任重道远。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全面启动。全国享受基本医保的人数目前超过了13亿,织成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随着经济发展,公众诉求不断提高,民生热点不断涌现。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要靠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事业的体制机制是关键。
——改善民生,表面上看是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的问题,实质上却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
——改善民生,要靠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实现公平正义。
当前,新医改已进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攻坚阶段,切断医药之间利益链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改革中,公平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万众期待;社会保障覆盖面虽大大提高,但保障水平依然较低。改善民生,改革仍任重道远。
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已在明确农民农村产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破除了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真正统一户籍。这场统筹城乡改革,关系到6亿多农民的命运和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成为有效“杠杆”。
——可持续发展要让山更青、水更绿,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根本。
——可持续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举措。
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国家投入连续6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
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漫漫征途中,我们要越过很多道“槛”:竞争优势要从低成本转换成自主创新,社会结构要从城乡二元转换成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要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转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每一道“槛”的迈过,都考验着下一步改革的智慧和决心。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18/18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