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社区 新生活 新希望


    本报记者 蔡茂楷

    沙县位于福建中部,虽地处山区,但经济相对发达。记者日前在该县采访时,发现沙县近年来悄然兴起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乡、镇所在地附近聚居,创建新社区,开启新生活,寄予新希望。

    出小村,不进大城,集镇中心成为村民生活乐园

    一场小雨之后,约40多栋两户一体型“有天有地小别墅”显得更加亮丽夺目;道路两旁的树叶、小草翠绿欲滴;初夏的微风吹来的清新空气泌人心肺……

    这是记者在青州镇后洋新型农村社区见到的景象。青洋社区规划总户数118户、总投资3500万元。一户新居需要20多万元,有没有人愿意来?起初规划者们心里也没有底,然而规划出来后,大出意料,附近的村民争相入住,短短两三年间,累计完成建房84户。

    新型农村社区好在哪?在青湖社区张昌盛看来:“这里不仅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企业多,容易找到工作。”青湖社区距离青州镇集镇中心1公里,离后洋社区约三五公里,后洋社区也是近年新建的社区,三列三层别墅,鲜花绿树错落有致,170多户村民来自附近2镇6村。

    县农办主任黄明极向记者介绍说:“后洋、青湖社区不是个案,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新社区不断涌现。”事实上,短短几年间,除后洋、青湖外,沙县已在各集镇附近,形成了西郊、宝丰、宝龙、明洋、富源等一批充满生机的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规划方案一出来,就获得了邻近乡村村民们的青睐。

    顺其势,加强引导,适时出台系列扶持措施

    林昭闹是沙县的纪委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在他看来,村民们有着强烈的“出村”意愿,是因为沙县有着特殊的县情。首先是民间资本雄厚,沙县被认为是三明市民间最富的县之一,全县25万人口,在小吃业的带动下,外出农民每年净收入约7亿元。其次,全县20万亩耕地,超60%的土地流转出去,当地农民的思想更加开放。此外,县内部分山区居住条件太差,农民有建房的内部需求,每年新建房以超1000户的速度递增。

    “村民有出村的需求,顺势引导对于县里来说也有现实意义。”林昭闹说。集中创建新居既节约了耕地资源,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方便了社区的统一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

    为促进新型社区建设有序、规范,沙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按照标准编制规划的,每个创建点给予5万元补助;对规划100户以上,年内完成建新房30~50户的,分别补助20~30万元;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补助30万元,对宽带、用电、饮水、卫生设备等给予补助;另外,各乡(镇)按县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的50%,给予创建点配套扶持。

    优惠的扶持举措,加速了新型社区建设,产生了“旧村入园”、“旧村入镇”、“村企合一”、“合村并点”、“整村搬迁”等创建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启动11处,规划建房数2895户,已建成1718户。西郊村占地200亩,总户数368户,总投资1.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精品社区。

    讲服务,重管理,推行“三三制”管理新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是行政村,也不是居委会,被认为只是一个聚居地。成百上千的村民居住在一块儿,如何管理成为县、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有了硬件,更要有软件。为让新型农村社区真正成为村民的乐园,沙县大力推进“三三制”管理模式,即:“三会”组织、“三合”管理、“三化”保障。

    “三会组织”,即组建社区支部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居民代表会议,做到有人干事,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三合”管理,即社区合建、事务合办、服务合作,解决了“怎么管”的问题。“三化”保障,即组织力量集约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责任落实制度化,解决了“有效管”的问题。

    “三三制”实现了新型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有章理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新型社区办理水、电、路等实事80多件,排查矛盾纠纷30多起,办理代理证照、费用缴纳、政策咨询等1600多件(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鲜花 新希望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