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保珍 王玉琪 吴佩
在许多人的眼里,沼气池的最大用途便是解决农民的“灶口”问题,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而如今,在陕西农村,小小的沼气池却有了更大的用途,沼渣、沼液、沼肥的综合利用,使它正在成为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增收致富的新助手。这一变化的出现,归功于陕西省近年来创新推广的农村沼气公司式社会化服务的“辰明模式”。
什么是“辰明模式”?“辰明模式”能为农村沼气后续管理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今后的农村沼气又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进了陕西。
破沼气服务难题,“辰明模式”遍地开花
蓝花延是陕西省延长县安沟乡折村人,家里于2007年建了一口沼气池,直到2010年6月,还没用过一天沼气。在陕西农村,像蓝花延这样,建了沼气池却用不上沼气的农民还有很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沼气事业的快速发展,沼气建设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延安就存在乡村户用沼气池配件供应难、上门维修难、沼池出料难;沼气池使用率低、沼肥综合利用率低;沼气病池率高、废池率高;沼气池原料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沼气后续服务跟不上。”延安市能源办主任贺光祥一语中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0年,陕西省农业厅设计出沼气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和理想化沼气服务公司的模型——“辰明模式”,即按照“政府扶持、建管结合、收费服务、肥气并举、循环发展”的运行模式,遵循“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服务内容集技术服务、沼肥加工、业务培训于一体,走种养平衡的路子。
延安辰明沼气能源有限公司无疑是这一模式中的领头羊。记者在位于延川县的公司内看到,挂在公司墙上的服务条款内容丰富,既有单项服务,也有全程式服务,既有物业式服务,更有沼气原料的服务,而服务条款下面的收费项目也标注得清清楚楚。该公司总经理冯艳说:“农民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能为他们提供沼气服务,收费不高,他们都乐于接受。”在记者采访所到之处,只见农民又重新用上了沼气池。
“辰明沼气公司只是‘辰明模式’的一个部分,我们想要建立的是以‘辰明模式’为主导,盈利性组织、公益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三者有机结合的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据陕西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辰明模式”自诞生以来,先试点运行,不断熟化完善。2011年,陕西省在10市31个县区示范推广“辰明模式”,2012年又新增30个县区推广,目前,全省“辰明模式”推广县已达61个,占沼气建设县的60%,如今,以“辰明模式”为主导的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三秦大地遍地开花。
从“灶头”到地头,小沼气显出大功能
“你可别小看了这一口小小的沼气池,如果用好了,它可是大产业,是我们现代循环农业的纽带。”延安市农业局局长杨继武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循环农业中的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粮畜结合,就要依靠“沼”。如何让沼气池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必须将沼气当产业来做,必须要有完善的沼气社会化服务。
2010年初,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沟村村民白宏城在辰明公司的帮助下,修建并启用了两座联体沼气池,短短几个月时间,白宏城就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他算了笔账,以前两个棚一年光打农药和施化肥至少得要2000多元;当年用了沼肥后,不仅病虫害少了,而且还省了不少买农药化肥的钱。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年大棚种的香瓜竟然比往年多挣了近万元。
白宏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在陕西各地,因为完备的后续服务,沼气池的利用已经不局限于照明和用气。位于陕北的延安市正是通过推广“辰明模式”,将沼渣沼液转化为有机肥,应用于苹果生产,不但改善了原来板结的土壤条件,更提升了苹果的品质,促进了果农增收致富。
“不用有机肥前,苹果每斤卖3元钱,用了沼渣沼液加工成的有机肥,一盒子9个苹果就能卖100块钱。你说,农民怎么可能不富?怎么可能不愿用沼气池?”贺光祥感慨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6/18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