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兵兵 通讯员 张宏祥 张大东
“五一”小长假期间,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微山湖畔旅游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收获,因为这里正在举办首届民俗文化节。此次节会融民俗展示会和交易会于一体,旨在通过“整合包装”,使文化效应“集聚释放”,盘活民间文化资源,壮大民俗文化产业,进而达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正如它的主题——“民俗让生活更美好”。
围绕着峄城区的仙坛苑广场,周围的三街五巷成为了民俗文化展示和交易的“主战场”。漫步其中,悦耳的京东大鼓、运河号子等悠扬入耳,葫芦画、沈庄闸门狮子舞等绝活令人叫绝,古老的宫灯、鲜活的泥塑等散发的魅力令人感叹,卖虎头鞋、柳编筐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群众演群众看、群众卖群众买’,是文化节的最大特点。”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羲和说。据她介绍,文化节坚持“群众是主体”理念,具体参与人员和内容都来自于民间。
那些掌握民间绝活的艺人是文化节上的“明星”。坛山街道80多岁的老艺人刘承德,宫灯、泥塑、根雕、剪纸等技艺样样精通,是目前枣庄市唯一能手工制作传统宫灯的艺人。在文化节现场,他精美的作品引来了无数参观者和购买者,现场拜师的也有不少。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家文化经营公司慕名前来考察、洽谈,向他提出了订购1000只手工宫灯、10000个泥人的意向。
63岁的老文化工作者邵明思,几十年如一日整理、传承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被评选为“首届峄城文化传承之星”。民俗文化节还评出了“文化创作之星”和“文化经营之星”,他们在获得荣誉的同时,还获得了区里支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场地、培训、演出、信贷、资金等扶持政策。
“除了弘扬地方民俗文化,文化节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各类民间艺人获得实际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百姓吃‘文化饭’。”闫羲和说。据了解,节会期间,峄城组织了大量专业人员和参观团体,上门提供指导,通过“整合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和演艺水平,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介,以放大文化“惠民、富民”效应。
峄城大成青铜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说,通过艺术节,既能集中展示自己的技艺和产品,还为企业宣传推介搭建了平台,吸引了很多大客户来订购产品,更有大企业、大机构来洽谈合作。
来自阴平镇的农民李艳等三人,带着村里制作的虎头鞋、丝网花编织、毛绒玩具等艺术品来参加文化节。“三天时间,俺三个人,就卖了将近2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真没想到,村里这里老玩意儿,还有这么广阔的市场。”李艳高兴地说。
闫羲和介绍,节会期间峄城民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54867元,达成合作意向70余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2/18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