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地下”到“地上”的嬗变


    本报记者 程鸿飞 冯克 杨丹丹

    3年前,这座因煤建市、缘煤兴市的皖北能源城市还仅仅是“以煤名城”,建市50多年为国家贡献原煤8亿多吨的数字,与“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煤城精神一起标注着她的骄傲与荣光;

    3年后,再有人提起这座城市,除了煤炭,更加津津乐道于她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食品工业,从2007年仅有17亿元到2011年逼近170亿元,年产值直追煤电,增长态势令人咋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市农业升级转型,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经达到1.8∶1,带动农户占总数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去3年间连续跨过4000元、5000元、6000元三个关口。

    支柱产业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枯竭”到“朝阳”,在较短时间内,一座资源型城市竟然实现了近乎颠覆性的战略转型,不免让人兴起强烈的探求欲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型?凭什么能有这样的转型?是什么促成了转型硕果?带着三个疑问,记者日前走进安徽省淮北市,试图寻找答案。

    统一思想促转型——

    敢于做“无生有”、“小见大”的文章

    4月10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落幕,来自美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全国30个省市的910家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包装及食品机械企业参会,投资说明会签约35个项目,签约额为71.88亿元。

    “以前很多人都觉着俺们这里只生产煤和电,但现在,淮北抓转型抓得不错,俺们不但有煤,还有食品工业,像你们这么有眼光的企业应该来淮北投资。”“食博会”上,一名普通市民向外地客商做起了“广告”,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其实,当2008年8月8日,履新仅2个月的市委书记毕美家,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立足黄淮海,面向长三角,打造食品工业高地”的战略构想之时,并未得到强烈的共鸣。

    进入21世纪后,淮北每年都有需要关闭的煤矿,煤炭资源总有采完的一天,完全依靠煤电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已经成为淮北干群的共识。

    但是,淮北只有2700多平方公里、220万人口,自身农产品产量有限,又是一座传统煤电资源型工业城市,缺少食品加工业赖以发展的原料来源,发展食品工业这条路能否走得通?

    当时,安徽宝迪公司在淮北投产了200多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湖南唐人神生猪同样有一个200万头的生猪项目要投产淮北。一些领导干部就产生了疑问:“淮北市一年生猪出栏仅有200万头,一家宝迪就能全部加工完,庞大的生产原料从何而来?”

    “整个黄淮海平原不都是我们的原料来源地吗?我们要敢于做‘无生有’、‘小见大’的文章,要敢于吃螃蟹。”毕美家给那些思想上有顾虑的干部及时上了一堂解放思想的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办法配置资源、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大型龙头企业辐射的半径是数百公里,食品生产线上的一个工人至少能够带动产业链上25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了统一思想认识,淮北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学习调研,一方面组织“科学发展观大讲堂”进行30多次高层次讲座,另一方面通过到食品工业发达地区调研考察夯实科学决策的基础。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逐步提高、城市化的拉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食品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是3.3∶1,如果一个农民成为工人,他的食物消费将比在农村高出很多,城市化将拉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越来越富裕,农民的食物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食品工业潜力将会更大。”毕美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大小会议等不同场合诠释着这番发展思路。   

    2009年3月,淮北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更加速了淮北转型的步伐。通过学习和调研,淮北上下逐步达成了共识,坚定了信心。之后3年,着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淮北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作为战略支点,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倾力推动食品工业崛起,逐步走上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统农业 土地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