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巧手“敲”开致富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或编、或剪、或绣……把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件赏心悦目艺术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编织着每个人的致富梦想。      

    ——编者

    

    在黑龙江省绥棱县双岔河镇双泉村,十字绣绣出了小村妇女创收创业的“金荷包”。每到农闲时节,农家小屋就成了她们的绣坊。现在双泉村有180多位绣娘,每年靠十字绣就能创收180多万元。

    上图为双泉村妇女主任杨吉华为村里的新入绣的姐妹们讲解绣法。

    宫羽生 王昱飞 摄

    

    憨态可掬的娃娃、造型别致的皮影人物、云雾缥缈的山水画卷、风趣生动的传说故事……在农民赵先光的家里,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今年43岁的赵先光,是河南省邓州市湍河办事处有名的“剪纸大王”。在与剪纸结缘的近30个年头里,他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位农民的精彩人生——用剪刀致富,以剪纸带富一方群众,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农民艺术家。

    赵先光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剪纸,后考入工艺美术学校得以深造。1991年,赵先光到西安寻求发展。在那里,通过钻研学习,赵先光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剪纸。他的作品既有南方精巧、细腻、秀丽、婉约的风格,又有北方粗犷、奇拙、奔放、简练的特点,并且题材广泛,花鸟鱼虫、风土人情、戏曲脸谱、现代元素等无所不有,尤以“关公造像”、“秦腔脸谱”、“陕西十大怪”最为出色,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和各类专业比赛大奖。

    近年来,西安市场对剪纸作品需求量极大。于是,赵先光把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高科技进行嫁接,购进10多台程控机床,以家为厂,招收20多名学员,创办了龙源剪纸社,生产剪纸作品。同时,在西安租用大面积门面房出售作品,给自己的剪纸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截至目前,赵先光仅剪纸一项就创收近500万元,不仅买了一辆高档小轿车,而且盖起了一座四层小洋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对于自己从事的剪纸事业,赵先光满怀激情地说:“剪纸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我一定要把这个民间艺术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   

    王静会 杨富国

    

    梅东霞是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创办的正阳县“今饰缘”手工饰品合作社来料加工基地,深受当地留守妇女的欢迎。在那里,她们不仅编织出了致富路,也编织出了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

    走进加工基地,四周展柜上那些映入眼帘的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手工饰品,件件都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20多名妇女围着一条长方形桌子正在开心而忙碌地加工水晶项链,她们一边串珠,一边谈笑风生。不一会儿,一条条精美的水晶项链就闪亮出手了。

    汝南埠镇张夹村妇女王素丽,看着别人出门打工挣钱很着急,可自己孩子小,又要照看老人,只好留守在家。当听说镇里梅东霞那里有手工饰品来料加工点后,她就跑去参加培训,学习制作各种手工饰品。现在,她已能够熟练地加工多种手工艺品了。“现在我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每个月900多元。虽然不多,但能照顾家和孩子,已经很不错了。”谈起现在的生活,王素丽脸上乐开了花。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这里大家就像是一家人,干活的时候姐妹们有说有笑,很快乐。”留守妇女张霞说。加工基地的留守妇女们还经常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不仅把产品做得更精致漂亮,还不断改进编织、刺绣技术,提高产品制作质量。加工出来的各种饰品深受外商的欢迎。通过手工饰品来料加工,很多留守妇女不仅增加了收入,还编织出了快乐和情谊。遇到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一起成了朋友。

    梅东霞告诉笔者,为了让全县更多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她的“今饰缘”手工饰品加工坊已发展成全县范围内的手工饰品合作社,业务已辐射到周边的信阳、周口、南阳等地,手工饰品年出口订单达20多万件,带动3000多名留守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在家门口编织出了就业致富的“七彩路”,也编织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社会效益 嫁接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