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民工文化:从“荒漠”向“绿洲”渐变


    本报记者 程天赐 蒋培玲

    近日,记者从文化部在浙江省东阳市召开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和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公益性文化机构挑大梁,文化设施全面向农民工敞开;企业和社会参与文化共建,农民工乐享身边文化大餐……农民工文化工作呈现出不断完善、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农民工文化生活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渐变。

    多方发力共建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着力资源整合,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多元互补的农民工文化建设与服务机制。

    浙江省东阳市率先在10个农民工集聚的村(社区)建立起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市总工会、教育体育局、街道办事处、街道文化站组成指导单位,社区和企业参与共建。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启用时,政府一次性奖励4万元,并每年给予运转经费补助。有了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劳动、司法、卫生、计生、妇联、团委等部门纷纷利用这个平台,共同服务于农民工。通过组建文艺团队、开展文化联欢、技能培训、学法维权等,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为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该镇联合当地企业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宿舍楼内建立农民工文化站。2007年建立的枫江集宿楼文化服务站是江苏省内首个打工者自己的文化站。文化服务站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艺术培训室、桌球室、篮球场等,一到下班,打工者便纷至沓来,看书、下棋、练歌、打球、查资料……各得其乐。

    广东省深圳市积极探索与用工企业共建图书室、电脑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为农民工就近使用文化设施、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量体裁衣创新文化服务手段和内容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各地运用流动文化阵地和数字文化阵地,广泛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演出、送讲座到企业、进工地等,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加贴心的文化服务。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将网络服务送到工地,为农民工提供“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等网络服务,将分隔两地的亲人连在一起。目前,通过互联网视频给远方的亲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福成了包河区农民工们在节假日里的第一乐事。

    北京市建工集团在工地开设“职工夜校”,配套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上海市在农民工公寓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

    深圳市各社区和工业区农民工图书馆,根据农民工作息时间特点,将图书馆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该市还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技能培训等文化服务,帮助农民工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就业本领。

    此外,许多地方文化机构还开展了形式多样、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免费文化艺术服务。

    培育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闪亮登台

    农民工群体渴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由于缺乏身份认同、流动性大、归属感弱,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认定和自我评价普遍较低,易造成文化意识的缺失。近年来,各地文化行政部门鼓励组建以农民工为主的文艺表演团队,吸纳有专长的农民工加入,使之成为繁荣农民工文化的新载体、新主体。

    上海市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打造培育了“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品牌活动。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共计500万元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奖励专项资金,“新莞人”与本地作者享有同等的受扶持、奖励的权利。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活跃着一支外来青年艺术团。该团先后创作编排了90多个剧(节)目,参加一系列重大比赛和演出活动,取得了1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如今,湖里区外来青年艺术团拥有近200名成员,舞蹈、声乐、朗诵、小品、魔术、变脸、合唱等各门类艺术人才一应俱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技能培训 绿洲 荒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