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玉田有个“辛地魔”


    辛俊银正在检修农用拖拉机,这台拖拉机是国务院奖励给他的。

    本报记者 刘强 郝凌峰 文/图

    “辛地魔”是辛俊银的绰号,意指种地着了魔。他是河北省玉田县杨家板桥镇辛庄户村的一位农民,今年46岁,老辛种粮30年,从2003年开始,他开始承包当地的流转土地。如今9年已过,现在他共承包土地7868万亩,涉及全县7个乡镇28个村1180户农民。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忙季节,老辛在忙些啥呢?

    “天冷冻坏了不少苗,下一步得精心管理”

    清明刚过,玉田县的风里温暖中尚夹杂着些许未尽的寒意。杨家板桥镇霞港村的冬小麦地里,几位农民正在老辛承包的小麦地里浇水、施肥。看到浇水的管子太长,老辛立马跑过去和农民一起去拉直管子。

    浇水的是当地农民贾德生,他对记者说:“我是老辛雇来做农活儿的,一天可以浇七八亩地,工钱一天七八十元,还管一顿午饭。”

    老辛向记者介绍,现在冬小麦正在浇三遍水,叫返青水,头两遍水分别叫“蒙头水”(即扎根水)和封冻水,在去年已经浇过了。“今年春天气温偏低,苗情不是特别好,有少部分苗冻坏了,下一步还得精心管理,争取今年小麦是个丰收年。”老辛说。

    随后,老辛带记者来到了位于杨家板桥镇丁虎铺村的另一片承包地,在上一年种过棉花的地里,两台搂膜机正在拉掉地里的地膜,在把地膜收拾干净以后,紧跟着开进了两台大型旋耕机,待旋耕机开过,眼看着刚才还在地里的棉花茬被翻进了地里,而土地也即刻变得疏松了起来。此时的老辛,不停地招呼指挥着作业的农民。

    这片地是为种植青贮玉米准备的,老辛打算今年种植3000亩青贮玉米,收获后全部卖给县里刚刚引进的新西兰恒天然牧业集团作奶牛的饲料。

    “这片玉米地旁边就是春小麦,原来都是苇荒地,是我从农民手里承包过来以后把它改造成粮田的,过几天春小麦就要浇头遍水也就是‘蒙头水’了,如果你们再晚来几天,就能看到给春小麦浇水的场面了!”老辛说。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地边的小河沟里还有几株干枯的芦苇,应该是这些土地“前身”的见证了。

    “人家都开上车了,你不能总是骑牛的命”

    “人家骑马的时候你骑牛,但人家都骑上自行车,甚至骑上摩托、开上汽车了,你这时候还是骑牛就太落后了,你不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骑牛的命。”这是老辛经常给当地农民所讲的一段话,为了不让农民一辈子“骑牛”,老辛决定要成立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

    2008年7月,玉田县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到目前,该合作社入社农户300余户,辐射近千家农户,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2010年,老辛又牵头成立了玉田县俊银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0户农机户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两个合作社长期聘用60人,月平均工资2400元。全年雇工6万人次,支付农民工资420万元。

    记者在农机合作社中看到了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农机具,有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等,而其中的两台大型东方红旋耕机分别来自于农业部和国务院的奖励。据老辛介绍,他的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80台套,“要规模就必须要机械化才行,我现在基本已经做到100%的机耕机种机收了!”

    马志勇,一位来自河北省河间市的农民,这些年来分别在北京房山、天津、河北黄骅种过地,去年他带着他的两个伙计和3台农机具加入了老辛的农机合作社。在合作社里,老马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一年能挣5万多元钱。他说:“辛哥人不赖,和他合作心情愉快,我们3个人除了拿工资外,辛哥还给我们提供了长期的免费食宿。”

    老辛现种植4000亩小麦,3000亩玉米,还有500亩水稻,2011年全年产粮1129万斤,全年净盈利200多万元。

    “其实种粮食还是可以赚到钱的,但一定要有规模才行。”老辛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种植,小麦亩产一般是四五百斤,除去工时费和水、电、肥等费用支出,基本上是赔本买卖;而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后,不仅小麦单产能提高到每亩1100斤,各项支出费用也大幅降低,亩纯收入可以达到600多元。“规模化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更重要的是机械化和管理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玉米 土地 旋耕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