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玉田有个“辛地魔”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13  互联网

    辛俊银正在检修农用拖拉机,这台拖拉机是国务院奖励给他的。

    本报记者 刘强 郝凌峰 文/图

    “辛地魔”是辛俊银的绰号,意指种地着了魔。他是河北省玉田县杨家板桥镇辛庄户村的一位农民,今年46岁,老辛种粮30年,从2003年开始,他开始承包当地的流转土地。如今9年已过,现在他共承包土地7868万亩,涉及全县7个乡镇28个村1180户农民。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忙季节,老辛在忙些啥呢?

    “天冷冻坏了不少苗,下一步得精心管理”

    清明刚过,玉田县的风里温暖中尚夹杂着些许未尽的寒意。杨家板桥镇霞港村的冬小麦地里,几位农民正在老辛承包的小麦地里浇水、施肥。看到浇水的管子太长,老辛立马跑过去和农民一起去拉直管子。

    浇水的是当地农民贾德生,他对记者说:“我是老辛雇来做农活儿的,一天可以浇七八亩地,工钱一天七八十元,还管一顿午饭。”

    老辛向记者介绍,现在冬小麦正在浇三遍水,叫返青水,头两遍水分别叫“蒙头水”(即扎根水)和封冻水,在去年已经浇过了。“今年春天气温偏低,苗情不是特别好,有少部分苗冻坏了,下一步还得精心管理,争取今年小麦是个丰收年。”老辛说。

    随后,老辛带记者来到了位于杨家板桥镇丁虎铺村的另一片承包地,在上一年种过棉花的地里,两台搂膜机正在拉掉地里的地膜,在把地膜收拾干净以后,紧跟着开进了两台大型旋耕机,待旋耕机开过,眼看着刚才还在地里的棉花茬被翻进了地里,而土地也即刻变得疏松了起来。此时的老辛,不停地招呼指挥着作业的农民。

    这片地是为种植青贮玉米准备的,老辛打算今年种植3000亩青贮玉米,收获后全部卖给县里刚刚引进的新西兰恒天然牧业集团作奶牛的饲料。

    “这片玉米地旁边就是春小麦,原来都是苇荒地,是我从农民手里承包过来以后把它改造成粮田的,过几天春小麦就要浇头遍水也就是‘蒙头水’了,如果你们再晚来几天,就能看到给春小麦浇水的场面了!”老辛说。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地边的小河沟里还有几株干枯的芦苇,应该是这些土地“前身”的见证了。

    “人家都开上车了,你不能总是骑牛的命”

    “人家骑马的时候你骑牛,但人家都骑上自行车,甚至骑上摩托、开上汽车了,你这时候还是骑牛就太落后了,你不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骑牛的命。”这是老辛经常给当地农民所讲的一段话,为了不让农民一辈子“骑牛”,老辛决定要成立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

    2008年7月,玉田县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到目前,该合作社入社农户300余户,辐射近千家农户,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2010年,老辛又牵头成立了玉田县俊银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0户农机户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两个合作社长期聘用60人,月平均工资2400元。全年雇工6万人次,支付农民工资420万元。

    记者在农机合作社中看到了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农机具,有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等,而其中的两台大型东方红旋耕机分别来自于农业部和国务院的奖励。据老辛介绍,他的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80台套,“要规模就必须要机械化才行,我现在基本已经做到100%的机耕机种机收了!”

    马志勇,一位来自河北省河间市的农民,这些年来分别在北京房山、天津、河北黄骅种过地,去年他带着他的两个伙计和3台农机具加入了老辛的农机合作社。在合作社里,老马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一年能挣5万多元钱。他说:“辛哥人不赖,和他合作心情愉快,我们3个人除了拿工资外,辛哥还给我们提供了长期的免费食宿。”

    老辛现种植4000亩小麦,3000亩玉米,还有500亩水稻,2011年全年产粮1129万斤,全年净盈利200多万元。

    “其实种粮食还是可以赚到钱的,但一定要有规模才行。”老辛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种植,小麦亩产一般是四五百斤,除去工时费和水、电、肥等费用支出,基本上是赔本买卖;而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后,不仅小麦单产能提高到每亩1100斤,各项支出费用也大幅降低,亩纯收入可以达到600多元。“规模化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更重要的是机械化和管理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万亩不嫌多,我想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据玉田县农业部门的同志介绍,这些年,玉田县对像老辛这样的种粮大户一直都在扶持。资金扶持一年都在20多万元左右,相关部门还每年帮着协调农药化肥等等,去年县里又对种粮大户给予了一亩地50元的奖励,河北省政府还奖励了老辛10万元。“靠着党的政策好,靠着政府扶持,我今年的农资都准备得很充分。不过我还是想让你们帮着反映一下我的呼声,如果有可能,有政策的支持,我还想再承包更多的地,我跟县里的领导曾经说过,种地我是一亩不嫌少,万亩不嫌多。”

    老辛说出万亩不嫌多的话来,是基于这么一种考虑:现在单个农户种粮,积极性高不起来。这9年来他承包了7000多亩地,原以为农民把地转出去就没事了,没想到除了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他的承包地上打工来挣钱。现在当地在老辛承包地上打工的农民有数百人,这些人都希望老辛能把规模做得更大一些,那样他们的收入也会跟着提高。

    杨奶奶是林南仓镇二村的一位农民,今年已经80多岁了。去年秋季,她来到老辛的地里打工,摘棉花、剥玉米、收拾蔬菜,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个秋季下来竟然挣到了2000多元,她说:“没想到我80多岁的人了,还有人雇我,还能挣钱!”

    丁树全,杨家板桥镇丁虎铺村农民,72岁,现在在老辛的合作社里担任了相当于会计的职务。老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共计70多亩地都承包给了老辛。现在他在老辛的合作社里,照看棉花,照看西瓜,记工,记账,记件,还帮着发钱,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钱。70亩地一年的承包费有3万多元,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每人每年都能挣四五万元,土地流转前和流转后,他家的收入一下增加了许多。

    “树高千尺高不过天,农民就是要种好地”

    “春耕一开始我就忙了,现在我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才能到家,再接下去还会更忙,不过忙得舒坦。有人说,我见了地比见了爹还亲,没办法,我就是种地的命。”老辛说。

    在农机合作社里,老辛给记者看他这些年来获得的各种奖励。2010年他获得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同年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国务院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银质奖章。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获得多个荣誉称号。

    如今,辛俊银注册了“俊银”商标,注册范围达30多类农产品。“自从打出自己的品牌后,农产品好卖,价格也上来了,今后我一定把自己的品牌打得更响!”老辛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开发小杂粮系列产品,包括绿豆、红小豆、小米等等,做成小包装礼品盒装,这样经济效益会更大。

    “现在租地的费用越来越高,一开始像荒地、芦苇地一亩一年的租赁费用才75元,现在则一般地块都达到了一亩一年500元。但农民的钱是一分不能差的,所以我更得在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和科技化上做文章。玉田县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7000多亩地也成为这个示范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辛说。

    “树高千尺高不过天,我就是个农民,我就算不能给玉田长脸,至少也不能给玉田丢脸。所以我要想尽办法让乡亲们的收入能多一点,生活能再好一点,这样也能真正体现出我的价值来。”老辛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3/18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