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规模农业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张国凤

    通城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一个较偏僻的村,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1459人,其中农业劳动力900人,耕地总面积1.23万亩,人均8.43亩,且土地平坦,适宜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属于平罗县南部水稻主产村之一。

    据村支书马义介绍,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村里出现了“三空”现象,即:“人空”,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除了有病和残疾的外,基本上全都进城务工了,在家种地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房空”,全村有30%的农户已经在省城、县城等地购置房产,常年不回农村,另有20%的农户只在农忙时回村;“产业空”,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兼顾承包耕地,存在空闲、低价转包、随意种植等现象。

    为妥善解决“三空”带来的土地流转不规范、租金收益低、矛盾纠纷多等问题,在平罗县、乡两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马义本着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在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先后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和劳务中介服务有限公司,创出了“两社一司”的运营模式。

    一是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为了将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通城村党支部在全村开会进行宣传,给农民讲解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给农民算经济账,鼓励、动员农民集中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经过多方努力,通城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并在平罗县工商局注册。全村有260户农民的7860亩耕地以每亩每年380元的价格存入土地信用合作社,合作社再以每亩每年390元的价格将土地贷给种植大户,其中10元的差价作为合作社(村集体)的收益。以国家粮食最低保护价为基准,农民的存地价格随市场粮价的波动而上下浮动,按照粮食价格每涨0.2元,存地价格涨38元的标准,到2011年,存地价格已涨至456元,涨价部分由种植大户承担。

    二是成立农机合作社。土地集中经营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机械化作业成为首要问题。为此,通城村又联合种植大户,将农民手中的农业机械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平罗县通城农机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自主经营,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确保土地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目前农机合作社共有社员40个,大型拖拉机72台,插秧机4台,旋耕机3台,激光平地仪2台,播种机16台,收割机17台,打包机1台。

    三是成立劳务中介服务有限公司。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何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出去是土地流转后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为此,通城村村委会又成立了平罗县新鑫劳务中介服务有限公司,为存地农民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同时加强与县劳动就业局的联系,组织开展家政、电工、瓦工等技能培训班。公司成立以来,已转移农村劳动力4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280万元,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不适合外出务工的,安排在本村务工,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整合利用。

    “两社一司”运营模式的推广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效益。

    一是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通城村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是4680元,2009年成立土地信用社后,农民存地收入304万元,人均2083.6元;每亩耕地的各项农业补贴92元,人均775.6元,仅此两项人均纯收入已达2859.2元。耕地存入合作社的农户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外出打工挣得人均1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2011年,通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30元,与2008年相比上涨41.67%,年均增长12.4%。

    二是集体经济得以明显壮大。土地信用社的成立,有效遏制了村民间私下流转土地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盘活了集体耕地和荒地资源,每亩10元的租赁差额使村集体甩掉了经济“空壳村”的帽子,年收入达8万元。村“两委”通过将这部分收益用于投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变了村级组织有心办事无钱作为的局面。

    三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土地信用社的成立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转租给大户统一种植,不仅便于经营管理,同时也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2011年,合作社推广水稻旱育稀植3000亩,稻田养蟹新技术推广50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水稻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