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三十年情倾京郊大地


    孙向阳 本报记者 李锐

    现年56岁的王树忠在北京市农业系统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从1983年调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来,王树忠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结下了“姻缘”,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功能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他先后担任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室副主任、主任、副站长、站长兼党总支书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及北京市“星火”奖以及农业部“丰收”奖。如今,他是北京市早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国家和北京市两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刻苦钻研解冬菜生产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首都冬春季节老百姓餐桌上的蔬菜品种就是土豆、萝卜、大白菜这“老三样”。“蔬菜品种单调,是因为冬春季蔬菜生产需要用燃煤加温温室,一个冬天下来,一亩瓜果菜生产或育苗需要消耗近50吨燃煤,成本很高。要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需要找出可以替代传统燃煤加温的方法,降低冬春季蔬菜生产成本。”王树忠说。

    面对诸多技术难题,1989年,王树忠主持了“北京节能型日光温室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对原有的日光温室采光角度和保温结构进行了两大革新,显著提高了温室的使用性能,实现了严冬季节不用燃煤加温而能生产喜温性瓜果类蔬菜的历史性突破,这种日光温室称为北京节能型日光温室。节能型日光温室试验成功后五年间累计推广9650亩,在冬季向首都市场供应新鲜果类蔬菜3700万公斤,节省燃煤40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2亿元。由于贡献显著,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多年来,在王树忠的带领下,他和团队成员不断优化改进日光温室构型,并引进多样型优质品种,钻研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目前,北京应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日光温室仅冬季黄瓜、番茄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6.7万亩,有效地带动了北京市设施蔬菜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倾情服务解农民生产之忧

    2010年7月,王树忠在回单位的路上看到顺义区田家营村几个大棚定植番茄时间明显偏早,他立即下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当地农民彭凯在生产上遇到了坐果难、植株出现徒长等问题。王树忠当即为彭凯提供了生产建议,并会同专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后期定期跟踪指导。通过一个生长季的指导,彭凯的番茄大棚平均亩产达到5825.8公斤,比上年增产20.1%,亩收益达1.02万元,比上年增加44.2%。

    这只是王树忠热心帮助种植户的一件小事。他常对同事说:“农民致富是检验农技推广人工作的唯一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就是要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去了解京郊农情,指导生产,解决问题。”三十年来,他跑遍了京郊各区县,把青春融入到了京郊大地。

    每每看到农民因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时,王树忠备感痛心。为此,他多次奔波,协调有关部门进行会商,在北京市开展了农作物“风险互助”试点工作,减少农民损失。2007年到2009年间,北京市累计有2.4万户农户(农场)参与了互助,互助金达141.2万元。期间累计受灾面积4.4万亩,共发放补助金228.8万元,帮助受灾农户减少了损失、恢复生产。

    科研创新支撑现代都市农业

    近年来,王树忠领导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力推广高效农业、循环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农业、科技农业四个方面的先进技术,研发了包括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关键技术”、热带水果北移的“南果北种技术”,草莓的“优质高架栽培”技术等在内的一大批先进技术。现在,他带领团队又集中力量引进和研发现代化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和蔬菜栽培,向发达国家的先进栽培水平迈进。

    在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王树忠还十分注重农业服务市民,大力扶持各类规模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区,积极开展了奥运主题种植景观园、蔬菜四季观光采摘主题园、瓜类观光采摘主题园、“玉米迷宫”主题园、阳台蔬菜、观赏药食同源中药材进校园等一系列农业主题活动,满足了市民走进农村、感受农耕、贴近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技术推广 蔬菜 日光温室 番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