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农业低碳发展让农民节支增收


    访谈背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今年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提出今年全国要推广13亿亩(次)以上,免费为1.8亿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今年是“农业科技之年”,如何确保实现粮食“九连丰”?温家宝总理称之为“农业科技革命一项主要措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寄予厚望。

    众所周知,土肥是农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年化肥用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30%以上,但利用率仅为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造成环境污染。无论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还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减少面源污染、保证生态安全,都急需加强土肥科技的创新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唐园结 冯克

    在许多人看来,测土配方施肥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无非是科技人员对土壤和作物“望闻问切、开出药方”,企业“照方配药”,农民“按方用药”。其实,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化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因为农民传统施肥观念根深蒂固,土壤地域差异和作物品种多样造成的肥料需求千差万别,农业技术物化体系联结不畅,基层科技推广机制“最后一公里”等难题。要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用真正落地并实现最大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达到农民增收、社会受益、企业盈利的多赢效果。

    北京市从2006年启动测土配方施肥以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全市主要作物生产上实现了全覆盖,很多专家称其“创造了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的奇迹”。日前,记者采访了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土壤肥料学专家赵永志,请他结合北京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如何算好农民收入、社会收益、企业利润“三笔账”,实现多赢。

    记者:“肥大水勤,不用问人”是很多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施肥观念和方法,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用过程中,旧有观念是否形成阻碍?

    赵永志:实话实说,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会遇到既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很多地方的农民一样,京郊农民长期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养成了“施肥越多越好”,“施基肥凭经验、后期追肥看庄稼长势凭感觉”,“购买肥料只看价格、不看养分含量”等落后观念,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而且还带来了农产品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隐患。

    比如,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庆县康庄镇马坊村的农民给生产队里的玉米每亩撒了15公斤碳铵,秋后多收了100来公斤玉米。尝到甜头的马坊村农民,碳铵用量逐渐升高,最高到了50公斤。后来有了尿素,氮含量比碳铵高出1.7倍还多,使用量仍是逐年增加,最高用到了每亩35公斤,还要施上15公斤二铵。到了上世纪90年代,马坊村玉米的亩产在化肥的催生下不断拔高,达到了700公斤。

    可自此以后,无论怎么增加化肥使用量,亩产只能维持这个水平。同时,土地还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土壤越来越硬,大土坷垃越来越多,有的脚踩都不碎;以前土里常见的蚯蚓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这都是土壤贫瘠的信号,单一、过量使用氮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而这也正是农业部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因。

    测土配方施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调节和解决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供应之间的矛盾。因为不是所有土壤的养分都是齐全的,都能完全满足植物营养需要,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同时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过程中,北京通过采取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以及大量的田间试验、示范展示和现场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使农民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抓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田间学校,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化肥 草莓 蔬菜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