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杨 李海涛
今年“两会”,“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成为聚焦点。小微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涉农企业。在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和国内稳中求进总基调下,如何发挥农业实体经济实力、挖掘农村内需市场潜力,已经成为当前促稳定保供给的头等大事。
“没有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支撑,很难有充满活力的‘三农’实体经济发展。”代表委员纷纷热议农村金融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保障作用。“金融活则‘三农’活。”原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代表对记者说。
“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急需金融推手
去年我国粮食“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如何在高起点上实现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成为“三农”发展“卡脖子”的难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依靠农户自身积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资金要求,必须大力实行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信贷支持。
国家银监会统计,去年我国涉农信贷投放总量持续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但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四川广安伟业绿色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子代表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金融“空心化”。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委员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金融供给主体单一、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明、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空白、政策扶持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2年要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小微企业存在“四无”:无足值抵押物、无正规的财务制度、无规范的内部管理、无抵御风险能力,加之政策调整效应滞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影响,造成企业融资难、成本高、渠道单一。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本次“两会”上,商业银行支农和农信社改革已非焦点。在李容根代表看来,我国发展农村金融运用财政手段较多,运用金融手段少,供求矛盾突出,金融机构“脱农现象”比较严重。“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他说。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委员表示,农行要全力以赴服务“三农”,提升服务水平、业务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县域支行市场竞争力,巩固在县域的领军银行地位。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商业银行应该留出一定的贷款额度用于“三农”企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对相应的银行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和营业税率。
据统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占涉农贷款增量的30%。多位代表委员在议案提案中把充分发挥信用社作用放在重要位置。闫冰竹委员认为,要通过扩大农信社网点业务辐射范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推进农村金融保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推进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加大涉农贷款的财税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导向性作用。
在金融系统形成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后,如何形成合力、避免同质化竞争便需要注意。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委员表示,“草根金融”要在战略布局上防止雷同化趋势,不要和大银行搞同质化竞争。
建立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历经几轮改革,如今“回归实体经济”呼声越来越高。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金融业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提出,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思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推动多层次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和小城镇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小城镇建设积极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13/18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