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职业农民教育亟待“补钙”


    本报记者 黄朝武

    这几天,山东省栖霞市金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民几次打电话给记者,想将一份“农民建议”带上全国“两会”。这份“建议”的主题是“关注农民教育,解决老农困境,传承农业发展”,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出台“送教下乡”经费保障和农民助学奖励保障等相应政策,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农民。

    要留住青壮年农民,就要培训职业农民

    “现在的农村青年不愿也不会种田,老年人又无力种田,将来谁来种田?”刘洪民说重要途径是培训“一线农民”,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种田,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组织乡邻种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安心留守农村。

    “要成为这样的新型农民,至少需要2~3年的系统教育。”刘洪民说,因此对“一线农民”教育必须符合农民的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和方式要系统灵活。当过中学老师的刘洪民,对培训农民的方式有自己的见解:农业中专学校和农广校有农业教育优势,如果把农业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农忙田间指导,农闲集中授课,效果将会十分显著。

    去年12月,刘洪民对栖霞部分村庄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发现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50~60岁的农业劳动力占将近7成,4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几乎没有。再过10年左右,老一代农民将退出农业劳动的行列。如果现在再不重视青壮年农民的职业教育,到时候许多村庄的农业劳动力将后继乏人,可能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强调,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温总理的话说到我心坎儿上了。希望国家能在‘一线农民’的职业教育上,加大投入力度。”刘洪民说。

    工学交替的“送教下乡”模式渴望“正名”

    刘洪民认为,工学交替的“送教下乡”模式,是有效组织“一线农民”系统培训的最佳模式。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与金农果蔬合作社开展了“送教下乡”培训45岁“一线农民”中专教育试点,在训农民380名,规划到2015年培训农民2000名。

    “这项教育实践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应有重视。”刘洪民说,目前对“一线农民”的系统教育还存在巨大的偏见,认为他们是“山寨中专生”,不是真正的职校中专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经费支持,而对培养留得住的“一线农民”却缺乏经费保障。

    刘洪民的建议是,国家发挥农业中专学校和农广校的专业优势,将全日制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免学费,并给予每年1500元的两年助学补贴政策,惠及现有“一线农民”教育范围。“如果能保障农民每年1500元的助学补贴奖励,给‘一线农民’一定的误工补贴,就可以鼓励他们远离麻将桌或舍弃临时性的打工,吸引他们参加系统的农业学习,这对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和提高农业技能,意义重大。”

    培训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组织程度的“催化剂”

    刘洪民认为,培训职业农民和“空降”大学生村官,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金农果蔬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月,是当地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计划中,刘洪民提出组建一定规模的“果园联合体”,不用流转土地,让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果园集中成适当规模,委托给年轻的职业农民管理经营,销售所得减去工资、农资成本后,按股分成,还富于民。“果园联合体”经营方式灵活选定,既可以从事高效种植,也可以从事生态观光。具体的项目选择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而这些管理者就是职业农业经理人。

    刘洪民乐观地说,从2010年起金农果蔬合作社已组织了300多位年轻农民参加中农大(烟台)的技术培训,这些人拿到中专毕业证后,可能成为“果园联合体”的第一批职业农民,“果园联合体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将搭建起新生代农民回流农业的平台,已让乡亲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发展 重要途径 社会效益 催化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