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把关系百姓生计的问题带上会


    图为刘瑞莲(右)在油桃大棚里征询果农意见。

    (本报记者 王瑜 摄)

    本报记者 王瑜

    “白腊园村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基本上都来自果树,对技术的需求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我就琢磨着提个这方面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瑞莲是个闲不住的人,2月23日从县里开完会刚回到村,就带着记者往大棚里跑。

    问题:技术上创新光靠老百姓摸索不够

    来到大棚油桃种植区,只见果农们有的在忙着清理沟渠沙土,有的在忙着抽水浇地,更多的是忙着在大棚里挥舞鸡毛掸子授粉。刘瑞莲一边搭手帮忙一边跟果农们聊起天来:“我这不是要上人代会嘛,想听听大伙有什么要求。”

    听到村支书的话,果农们纷纷围过来。果农张锦家种了4个大棚,她最盼望的是油桃能提早上市。“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温度很难提上去了,技术上创新光靠老百姓的摸索不够,还希望技术人员开发早熟新品种。”张锦说。

    “种粮有各种补贴,能不能种果树的也给一些补贴?”果农黄文化说,如果国家能给点补贴,就能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就像大棚卷帘机,去年每套补贴1个机头,带动效果很明显,白腊园1个村去年就添置了几千套。“有了自动卷帘机,家里4个大棚差不多能省1个劳力。如果今年继续有项目补贴,添置卷帘机的应该更多。”

    “村里人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快,但就是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都需要农民自己去找。”果农王雪锋说,从金帅到红富士到银杏到大棚油桃,这些年白腊园村结构调整没走弯路,跟在外面跑得多有关系。  

    每年村里都组织参观学习,去年去山东寿光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触动很大,希望政府也能引导引导搞个农业观光旅游,但基础设施光靠农民自己投入建不起来。

    问诊:农民找不到用不起新技术新成果

    听了果农们的心声,刘瑞莲在回村委会的路上就开始打电话,打算把村里几个爱钻研、技术好的果农约到一块儿聊聊怎么办。

    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占宏一听要征集建议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成果和应用脱钩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得不到应用,另一方面是农民找不到用不起已有的成果。”他希望政府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时间。

    种了10亩油桃的朱文运说:“大棚油桃越种越多,反季节的优势显示不出来。春节前后超市里的油桃都卖30元一斤,说明技术是有,但农民自己不敢去尝试。如果国家给一些扶持,我就敢试。”

    “我看鼓励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到专业村建立试验田,直接把良种良法示范给农民看也是一个办法。”周占宏说,重要的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最关心有啥新品种,最盼望引进新技术,最担心投入有闪失,最缺少技术带头人,听着乡亲们的这些肺腑之言,刘瑞莲打算第二天再去县农委一趟。

    问策:加大投入,让已有机构和人员运转起来

    2月24日一大早,刘瑞莲就来到县农委。找到办公室主任陈爱国,她开门见山:“现在除了砀山县,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大棚油桃面积都不小,江苏省级财政对农民建大棚每亩补贴4000元,还有贷款贴息政策,安徽省有没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

    陈爱国介绍说,安徽从2009年到2011年每年每县支持1000万元,主要集中应用于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相对于全县100万亩果树种植面积来说还很少。

    刘瑞莲又问:“什么时候能给我们村里派个技术员?”“农委在今年的工作目标中提出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乡镇有机构,村级有人员。”陈爱国说,目前的问题是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当务之急是建起体系,补充新鲜血液,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陈爱国希望刘瑞莲能把这些建议带到人民大会堂。

    从农民到主管部门,从直观的感受到实在的需求,刘瑞莲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她确定了自己的题目——《关于加大对经济作物优势产区科技投入力度的建议》,试验示范、农技推广、技术补贴一个都不能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油桃 果树 清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