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朱信凯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全年上涨5.4%,降幅超过大多数学者预期,全年来看,物价已经成功“稳住”。近年来,在通胀预期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每次CPI统计数据的发布都会引来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2011年初,国家对CPI权重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此时对CPI统计数据进行解读有了更深的意义。
众所周知,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中国特殊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管理对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直接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说,CPI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作为评价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对消费者预期产生影响实际上是2000年之后才普遍存在的事情,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滞后。
关于CPI的权重结构,笔者一直认为,当前,以农食产品为主导的CPI体系会严重误导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几年来的信贷扩张过度、流动性泛滥等都是这种误导的结果。
最近20年来,相对没有变化的CPI权重结构而言,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消费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巨变,这就是要及时调整CPI权数的根本出发点。国内学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一是在实际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没有减弱的情况下,传统的权重结构会使不少中低收入民众所处的困境被并不科学的指标所掩盖,使得中低收入民众对政策的置信度会降低;二是CPI指标意义上的压力不准确,更可能会误导国家宏观的货币政策。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得不到贯彻,将会继续影响资产价格。当然,无论低估还是高估CPI指标对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容小视的。
正是基于此,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CPI权重结构,将农食产品的比重降低了2.22个百分点。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比重仍然是过高的,大量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对CPI的影响仍然是异常显著的,这样的小幅调整对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政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和改观。
尤其,最近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在39%左右,因此,农食产品占CPI的比重也应该是39%左右。我们认为,这种简单机械的将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比重照搬到CPI的构成中是错误的。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与CPI构成中的农产品和食品的概念和范围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同样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指标,CPI相比于恩格尔系数而言,除了一般性的客观指标意义外,更是具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通俗的讲,CPI是编制的,而恩格尔系数是不能编制的。
笔者认为,CPI的编制要在坚持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更强调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CPI要做到能够对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当前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以工补农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CPI编制就要服从于这个大局,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就会人为高估农产品对CPI的影响,放大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包括构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在内的宏观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启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0/17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