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探索城郊建设模式打造靓丽农民新村


    本报记者 阎红玉 通讯员 孙学军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不仅是吉林市的工业强区,也是农村人口最多的城区。在新农村建设上,该区立足于城乡统筹,不断加大财力投入和推进力度,对城郊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打造出了一大批靓丽的农民新村。

    2009年初,由于投资120亿元的建龙钢铁350万吨精品钢项目建设,金珠乡西部的九座等4个村10个自然屯的2430户农户需要整体拆迁。龙潭区抓住这一机会,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农民居住社区化为方向,启动了九座农民新村建设。新村总占地18公顷,共建楼61栋,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农民新村于2009年8月正式开工,2010年10月竣工,12月开始入住,现在已入住2240户,居民近万人。农民新村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条件都达到了吉林市一流水准。

    龙潭区对搬迁农民原来的宅基地进行复耕,对置换出的4000亩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进行流转出让,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对搬迁的4个村的2万亩土地进行了有序流转,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63台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通过九座农民新村的建设,龙潭区找到了一条社区型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了居住集聚、农地集中、用地集约、效益显著的目标。按照这一模式,龙潭区还建设了江北、天太、榆树沟等农民新村。

    乌拉街镇阿拉底村是一个民俗文化资源丰厚的朝鲜族村,在二十世纪70年代曾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为了充分挖掘阿拉底村的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变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龙潭区从2009年5月开始启动了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是经过10年的建设,使阿拉底民俗村成为中国朝鲜族活生生的民俗历史博物馆、民俗文化艺术的展示厅、民俗饮食和工艺品的商贸城,逐步把阿拉底建设成为规格层次高,文化内涵深,民族与地方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中国朝鲜族民俗村。民俗村一期工程总投资近2000万元,现已完工并投入运营。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由于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种鸡繁育基地永福公司坐落在缸窑镇哈什蚂村,因此,龙潭区把哈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定位为以产业为支撑,打造村企共建型新农村。从2009年以来,哈什蚂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已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其中企业帮扶600万元。两年来,统一改造民房413户,改造牧业小区房舍1.5万平方米,统一规划修建了水泥工艺围栏8800米,水泥硬覆盖边沟6000米,修水泥路15公里,新建村部1200平米,村内绿化10公里,植树1.7万棵,安装路灯100盏,科学储粮仓400个,修建广场2000平方米,设垃圾箱400个。现在哈什蚂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靓丽。

    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都不具有特殊的禀赋条件和机遇,于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上,龙潭区以各村现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为依托,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了一大批亲山性、亲水性、亲绿性的生态宜居型新农村。

    2010年以来,全区就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人工4万余个,出动各种车辆6000余台次,建成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绿化农村公路220公里,安装路灯609盏,清理整治柴草垛1300余个,建生态卫生厕所1800座,建文化广场1.2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50套件,新增乡镇环卫保洁车辆50台。在吉林地区率先推行了城管进乡镇,构建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现在全区村镇环境大有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吉舒沿线的金珠、富屯、桦树等省级示范村都达到了外墙粉刷、主街围栏、边沟、美化、绿化的一体化,形成了示范村成线连片式的发展,打造出了一条靓丽的新农村建设风景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土地 绿化 复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