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林 陈必春 文/图
2011年12月26日,江苏农垦新洋农场传来喜讯,周克明被国务院表彰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周克明,皮肤黝黑,性格温和,脸上永远挂着憨厚的笑容。在担任8大队联合承包体带头人的几年里,他们的粮食单产实现吨粮田,去年总产量达680万斤。
搞农业生产同样要学会算账
“搞农业生产,同样要学会算账。”在周克明的承包地里,他和我们掰起了手指,“农业生产有时简单得就三个词:高产、节本、增效。”他很认真地告诉说,要想实现高效益,首先要实现粮食高产,没有产量什么也谈不上。但光考虑成本,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同样实现不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高产高效是现代农业的本质属性。如何在高产节本和增效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周克明心里自有一杆秤。“我承包地有3083亩,每亩节约一块钱,就是3000多块。”他说,“现在用工成本、农资成本都大幅度上涨,节本是净利润。”
2010年春节刚过,周克明就忙上了。他对照农场机械插秧的要求与农机驾驶员探讨了一遍又一遍。“劳动力资源紧缺是个国际性难题。往年插秧靠人工,这么多地光插秧就要300多人,难组织、难管理。如何解决用工瓶颈,推广机械插秧是唯一出路。”
从2010年开始,周克明的承包地就率先亩亩实现了机插秧。“实践证明,机插秧帮了大忙。光插秧一项成本就节省了60%多,而完秧期还比其他承包体提前了近一周。”他的脸上露出一脸自豪。
带头人就要有带头人的样子
承包人之一高宝松向大家回忆起2011年6月19日深夜的一幕。由于长期干旱,河南2号泵站缺水“罢工”。河南一片新移栽的350多亩地等着上“黄秧水”,还有400多亩移栽田块需要化除。如果24小时内供不上水,后果不堪设想。
“下河清淤是唯一的办法,大家跟我走。”随即,周克明叫上几个临工跳下了齐腰深的淤泥里,一锹一锹把淤泥、杂草清除到岸上。由于长期未清淤,浑浊的泥水、乌黑的泥巴瞬间把他们包围,分不清彼此。经过4个多小时的劳作,泵站周围清出了一块“池塘”。看着河水缓缓地灌入秧田,大家会心地笑了。
2011年春节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60年未遇的干旱。6月下旬,新洋农场50%以上的泵站出不了水。周克明承包的8大队两个泵站“形同虚设”。如何引入水源,一靠翻水,二靠疏浚河道。周克明一干人分成三组,一组负责秧池小苗的安全,一组负责已移栽田块秧苗的安全,一组负责支渠到干渠的通道。
“带头人就应该有带头人的样子。”周克明如此定位。新北分场技术员吴琳是起早的人,她介绍:“周克明家住县城,来去40多公里路程,而他每天都能坚持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看苗情、查遗漏、定措施,凡事都身先士卒,大家都佩服他。”
图为周克明近日在查看小麦苗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10/17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