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生态文化村”是怎样“炼”成的


    黄小建 本报记者 杨丹丹

    在2011年“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董城村书记方帆从组委会手中接过了“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牌匾。此次获此殊荣的行政村在安徽省仅有两个。

    来到董城村,才会感受到什么叫绿映眼帘:所到之处一派郁郁葱葱。据悉,自2002年开展植树造林以来,董城村结合大张圩生态林建设,先后栽种生态林2172亩;2010年,该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范围开展植树造林,植树1203亩。同时,利用新农村建设、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等契机,董城村大力开展道路、村庄、塘坝、河堤绿化等配套工作,最终形成了“背依巢湖,腰缠十五里河,坐拥万亩生态林”的绿色格局。截至目前,该村造林总面积337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6%,森林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正月初一划旱船,家家户户来拜年;正月十五玩花灯,小小元宵庆团圆;正二月里搭戏台,庐剧唱得心里甜……”临湖而居的董城人延续着自己的风俗传统,大力培育村民生态意识,多形式宣传生态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知识,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打造人人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良好氛围。一个人湖共生、水景交融、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大生态”格局在这个鱼米之乡铺展开来。结合渔民文化传统,近年来,董城村在巢湖岸边大力实施湖滩清淤,利用淤泥开展莲藕种植,同时在圩内地势低洼处开挖塘口,发展水产养殖,实现了湖滩治理、湿地保护、农民增收一举多得。除了传统的湖区经济外,作为首批“安徽旅游乡村”之一的董城村围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文章。2002年,该村种植杨树2172亩,并通过修剪枝桠材和间伐林木,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2010年以来,该村又大量栽植香樟、垂柳、栾树等风景树种,既产生了生态效益,又为发展苗木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董城村的生态旅游经济、庭院经济也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良性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巢湖特产、风土人情、农家土菜等特色优势,董城村大力开发巢湖水上游乐、休闲垂钓等娱乐项目,农家乐生态旅游快速兴起。在庭院经济上,该村大力发展大蒜、苋菜等蔬菜和桃、柿等传统庭院种植业,积极申报大蒜、苋菜等无公害产品,全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不断扩大鸡、鸭、鹅和鱼、牛蛙等庭院养殖业。目前,林木、蔬菜、养殖已成为董城村的特色产业,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消费者和采购商。

    在经济发展中,该村始终坚持走生态路线。按照生态农业建设要求,董城村全面加强生态林管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推广清洁能源和秸秆还田技术,开展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加快改路、改电、改水、改厕等工作,努力打造出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林木 绿化 人居环境 生态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