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然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全国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过了冬至——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由此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大如年
在我国,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已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法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所以有关于冬至的俗语道:“冬至大如年”。从这句口承俗语中,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据传,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江南一带“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而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正如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当年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他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即我们今天所吃的饺子。由于张仲景帮助老百姓治好了耳朵,所以人们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记挂张仲景的恩情。
同时,冬至这天讲究要扫墓祭祖,以表达心中的悼念之情。如今,如果是买一对花篮献于祖先墓前,在墓前静默以寄哀思,相信一定会更显文明庄重,典雅节约。
进补各不同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不同地方,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冬至饮食文化,如北方的“冬至馄饨夏至面”,大多数广东人“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冬至那天,广东人会在全家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一家人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那天,全家人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而在银川,冬至这一天有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的习俗。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一早,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也是期盼全家人从头到尾整年圆满。
冬至这天,东莞人讲究吃冬团粉果,但各镇街的冬团味不同。一般,东莞人过冬至习惯吃咸丸,城区居民却习惯吃冬团。咸丸除了传统的汤底,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东西。冬团则有甜、咸之分,一般白冬团为甜味、红冬团为咸味。东莞人过冬至都特别隆重,母亲一大清早就要做好糯米团给一家大小吃,以祈求一家人能够和气团结。酥木团为红色,有祈求一家人从此交上鸿运之意。
养生好时节
“今年冬至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在南方,也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即过冬至比过年还要丰盛。其实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气始于冬至”、“冬至一阳生”,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7/17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