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十年守护“生命长江”


    本报记者 高杨

    今年5月份,一张题为“哭泣江豚”的照片再次引起了公众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关注。作为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涵养着超过1100种水生生物,其中许多是珍稀、特有鱼类和野生动物。

    保护长江、养护长江、建设生态长江,不仅关系到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从2002年起,农业部门开始了至今已达十年的长江流域禁渔制度。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不辍付出,减缓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趋势,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长江、和谐长江”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十年磨一剑”禁渔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新千年的到来,随着生产发展,人类活动给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其生存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鱼类洄游通道被切断、产卵场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恶化、资源持续下降、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一项长期守护“生命长江”的行动正在展开。2002年,农业部下发《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江流域正式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全流域统一实施的禁渔期制度,开创了我国大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先河。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1987年成立的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简称“长渔委”)身上。长渔委挂靠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现由沿江11省(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成。

    十年来,通过精心组织、层层落实任务,形成了“政府领导、渔业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工作机制,禁渔工作实施顺利。长渔委每年举办禁渔启动仪式,组织召开禁渔工作会议,负责组织统一执法、禁渔检查、交叉检查等行动。沿江各地层层落实任务,甚至一些乡镇还成立了禁渔管理联防队、护渔队,由渔民、钓鱼爱好者作为禁渔协管员或信息员。十年来,沿江各级政府共发布禁渔通知(通告)3400多个,召开动员部署会议4600多次,各级政府参与禁渔活动1.5万人次,各级财政安排禁渔专项管理经费7000多万元。

    沿江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执法机构在日常执法中把监督管理做得密不透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自查与督查相结合,巡查与驻守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举报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水上检查与港口、市场检查相结合,白天检查与夜间检查相结合,平日常规检查与节假日突击检查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据统计,相关部门共组织统一执法检查4万多次,查获违规捕捞船2万多艘次,行政处罚2.4万人次,罚款1570.73万元。

    “禁”的同时,长江水生生物养护工作更注重维护绝大多数捕捞渔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以渔民权益为本,重点实施好“连家船”渔民上岸工程,做好禁渔补贴争取、困难补助发放、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做到以管为主,管帮并进。据不完全统计,禁渔期间长江流域有近8万渔民享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活补助,十年来各级政府共安排禁渔期渔民低保或补助经费1.28亿元。

    十年再回首生物资源养护迈上新台阶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长江水更清了,鱼更多了,环境更好了,全社会对水生生物养护和渔民生活更加关注了。作为世界范围内大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一大创新,长江禁渔期制度开创了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新局面。

    禁渔期间,渔业捕捞强度大大降低,给了水生生物资源一个实实在在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些年,长江干流捕捞产量相对稳定,部分江段产量有所回升,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规格总体平稳,个别鱼类平均体长和体重还呈缓慢上升趋势。禁渔期间长江监测到的渔获物种类、数量总体有所上升,可喜的是,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有所增加。

    长江禁渔期制度目前已被沿江各地推广到内陆渔业管理工作中,增殖放流、灌江纳苗、生态调度和保护区建设等养护手段和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四川、重庆等地已将制度推广到内陆所有河流、湖泊和水库,实现了天然水域的全面禁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鱼类 总体 技能培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