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惊鸿
登上陵水猴岛最高峰,只见占地1100多公顷的新村港湾碧波荡漾,600多疍家渔排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给刚刚掀起投资热潮的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平添了一道韵味悠长的文化风景。县宣传部长范铁成告诉记者,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疍家海上渔村,是陵水世世代代打渔人家的一个缩影,“依托资源优势,做大海洋现代渔业,打造高端海洋休闲产业,让国内外游客深度体验陵水‘珍珠海岸’的无穷魅力,是我们县这几年全力打造的三大产业之一。”
建新村渔港向海洋要效益
疍家人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古越族。乾隆年间,闽粤两地疍家人划过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落户海南陵水。他们世代生活在渔船上,以打渔为生,生活漂泊,被誉为“海上吉普赛人”。近年来,陵水县借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家大战略,大力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并从资金上和政策上全方位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同时也鼓励深水网箱养殖、滩涂养殖和渔排养殖,向海洋要效益,短短几年间,昔日疍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上岸过起了稳定的陆地生活。2007年,陵水疍家人迎来了发展大机遇,新村中心渔港成为农业部“十一五”建设的海南省6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项目之一,农业部投资2900万加上县里配套资金共6100万元,把新村渔港建成一个能容纳1000艘渔船停泊的现代化渔港。
10月29日走进渐成规模、繁忙的新村渔港,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许录游介绍,如今每艘渔船均配备北斗海洋船载终端GPRS定位导航,渔民一键就可以实现最快、最有效的安全救助。已经开始的二期工程重点对港区陆域全面开发,除了海产品交易市场、服务大楼、水产品检验中心,还将建起渔工俱乐部、综合商贸城和渔工公寓,并在完全满足中心渔港功能的前提下,融入旅游文化元素,两年内建成一个集生产、加工、贸易、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渔港。
疍家悠闲也能卖钱
码头千余艘海船已经收帆归港,最后一抹日头还在跳跃的大海中播金撒银,给蔚蓝大海披上了面纱,更增添了无限遐思。坐上摆渡船,迎着满天晚霞,穿梭于高高挑着红灯笼的一杆又一杆的渔排人家,仿佛走进了十九世纪欧洲水城的油画。沉醉间,船停了,跳上“绿波海鲜大渔排”,出乎料想,老板张学杰竟是年轻后生。刚刚坐定,服务生就端上了一碗免费的“老虎鱼粥”,疍家人待客的热情,果然不同一般。
“别小看张老板,他可是我们世世代代打渔为生的疍家人的英雄。”县宣传部副部长叶仕勤说,十年前,高中毕业的张学杰,开始跟着父母兄嫂早出晚归地出海捕鱼讨生活,“其实打渔并非文学家笔下的浪漫,枯燥辛苦不说,碰上台风等自然灾害,还有生命危险。”张学杰想改变父辈的生活轨迹。时值南湾猴岛主题公园开始开发,常有朋友、同学来玩耍。好客的疍家人当时拿得出手的只有海鲜,没想到兄嫂刚刚收网的海鲜、母亲的小炒让朋友赞不绝口,“远离了城里的噪杂,只是闲坐在你家船上凝望大海,就卸下了万千烦恼。”朋友的感慨让张学杰看到了商机。说服家人,张学杰拿着母亲准备给他讨亲的10万元,将渔船里里外外装扮一新,再摆上五六张桌子。就这样,2000年5月,陵水新村港第一家海上大渔排开张迎客了,“之所以叫绿波,就是要让客人感受绿波荡漾的疍家悠闲。”
随着陵水清水湾等三个高端休闲度假海湾的大开发,南湾猴岛声名远播,游客也越来越多,新村渔港的疍家渔排就一家又一家地相继开业。“一树不是花,满园才是春。”张学杰以开放的心态为上门讨教的叔叔婶婶们出谋划策,一时间,新村港湾内的疍家海上渔排,风生水起。
海上漂融入城乡大发展
针对游客的求新求稀心理,世代捕鱼的疍家人开始学习网箱养殖珍稀高品鱼,政府及时地扶持鼓励发展,“每组网箱制作成本36万元,县里补贴20万元。投产后,一组网箱每年可产出40—60吨鱼,产值220万元左右,去年我们村发展了24组网箱养殖,由于县里技术服务到位,这20人都挣到钱了,今年又有很多人加入深海养殖,高价值鱼类在外销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渔排品种,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张学杰说,最近几年,每年食客都在15000多人次以上,一年毛收入有60多万,除去成本最少也有一二十万的利润。2008年张学杰在村里盖起了18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如今新村岸边高地的小楼可谓鳞次栉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8/17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