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和培育内生机制。我国农村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烈的乡土气息,蕴藏了巨大的活力、魅力和创造力。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扶持和发展,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内生机制的培育,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我国有7亿人住在农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的主体,只有当亿万农民群众都能享受文化的滋养,都能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厦才能基础牢固;也只有亿万农民群众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持续改善,文化中国的风采才能得到生动的展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和重要环节,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是把公共文化建设落实到村一级。
众所周知,由于长期二元结构的巨大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短板问题突出,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仍然缺乏制度性保障,还存在组织不健全、设施不完善、内容不丰富、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社会参与不畅等问题,尚未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还不相适应,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还在滑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地方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进财政的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事业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还严重瘫痪。当前,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部分地区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要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乡村倾斜,切实保障农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公共文化鉴赏等基本文化权益。要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把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文化遗产、美化人居环境相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继续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要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完善村级文化阵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村级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依靠群众管理好村级文化阵地。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作为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仅占1.5%,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0.6%,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依然较低。靠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转型,靠文化软实力的壮大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仅严重不平衡,而且彼此脱节。一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经济建设是挣钱,文化建设是花钱。造成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处于“休眠”状态,缺少将其“变现”的意识和手段。如何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这些优质乡村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既能得到充分保护,又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还能创造更多经济实惠的优势资源,是今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3/17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