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


    胡建党(右)和陈墨一起研究种蘑菇。

    胡建党

    陈墨

    本报记者 赵洁

    一个性格外向,一个沉稳内敛;一个擅长市场销售,一个带领农民生产;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有这样一对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大学生村官胡建党和陈墨。

    胡建党,27岁,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现任王场村党支部书记。陈墨,28岁,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系,现任北京爱农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他们通过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来到了著名的西瓜之乡庞各庄镇。

    和瓜乡的不少村子一样,当时王场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西瓜、蔬菜,干得苦,赚得少。到村不久,胡建党和陈墨就暗下决心,要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村里人致富。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所在。

    随着对村里情况了解的加深,胡建党和陈墨感到,光凭种西瓜、蔬菜很难让村民走上快速致富道路,一定要寻找机会多条腿走路。2008年,一次农业技术讲座让他们注意到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如果成功种植,收入能比种西瓜提高三四倍,而且易掌握、投资少、见效快。两个年轻人马上想到了一块儿,这也许是村民致富的好办法。于是,赶紧组织村民到河北灵寿、遵化一带的蘑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参观学习回来后,没有一个村民愿意种蘑菇。大家都觉得村里从来没种过蘑菇,风险太大,两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尽管很能干,但也不足以让人信服。

    怎么办?胡建党和陈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培育出一块“试验田”,让大家看到成果,这样自然会跟他们一起干了。他们从各自家里东挪西凑出15万元钱,在王场村租了10亩土地,成立了爱农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始进行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从此,他们一天到晚泡在大棚里,蘑菇成了两个小伙子的“宝贝”。“两个孩子干起活来真能吃苦!连大年三十都是在简易大棚里过的,那会儿温度只有零下十来度。送货没人没车,就每人扛着50斤蘑菇,从大兴坐汽车到城里卖货。”村里的老支书王俊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春天,胡建党和陈墨种的第一批蘑菇居然挣了9万元!村民们信心大增,陆续加入了种蘑菇的行列。陈墨是食品系毕业,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更得心应手,负责带领村民生产;胡建党善于开拓市场,成天到周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转悠,打开销路。到2011年,爱农星合作社投资已达300万元,建有4个寿光式冬暖式大棚、1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温室,还有16个标准的蘑菇大棚,建设了发菌室、接菌室、采菇房、保鲜库和拌料场地等。“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了自己的蘑菇专卖店,每天销售额能达到2万元。”胡建党说。

    “一要把王场村建成北京蔬菜特色村;二要进一步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三要使农产品销售多元化;四要力争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09年翻一番。”这是胡建党和陈墨为王场村做的三年发展规划,“我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踏踏实实把这些事一件一件做好。”两个小伙子说这话时,信心满满地。

    (图片均由 庞立平 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蘑菇 西瓜 蔬菜 食用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