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扬州三集”


    本报记者 冯雷 沈建华

    前不久,第13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在扬州市举行,扬州本土100多种名特农产品“隆重登场”。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发现,这些优质农产品背后,都有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结的成果、演绎的成效——

    要素“集聚”:

    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扬州农业特色产业展区,那些赢得观众青睐的本土特色农产品,都能寻到它的由来:宝应县有机农业产业园的稻米、荷藕,高邮市鸭产业园的鸭肉、双黄蛋,江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黄桃、葡萄,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的茶叶、花卉,邗江区沙头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的蓝莓、甘蓝……

    吴生天是仪征市月塘镇的“蘑菇状元”。他指着展台上包装精美的双孢菇告诉记者,他在农业园区有200亩蘑菇,搞了温控大棚,一年可种6季,亩产量达到1.5万公斤,亩收入5万元左右。

    江都市郭村镇韩美现代农业园,是2008年由几位韩国客商投资的,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在展台展销蓝莓的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蓝莓属于高产果树,第三年亩产能达到1000斤,然后每年递增50%,第5年或第6年开始为旺果期,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蓝莓果现在各大城市超市销售价格每斤100多元,亩产价值3万~10万元。

    “乖乖隆的冬!这哪是种的蓝莓呀,这是栽的‘摇钱树’啊!”展台旁的市民们惊讶地说。像这样的“摇钱树”,在扬州市通过各种农业产业园区的培植,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了。

    邗江区沙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1.74亿元,建成蔬菜生产基地1.31万亩,智能温室2万多平方米;仪征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投资3亿多元,建成10个2000多亩高科技农产品示范基地;江都现代农业产业园8000亩设施栽培面积,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高邮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2.95亿元,产业链产值22.3亿元;宝应现代渔业产业园系列水产品销售额达到5.7亿元,利税3965万元……

    要素的集聚,效益的提高,吸引和推动了产业园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扬州市已有各类农(渔)业产业园区854个,总面积99.7万亩,形成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个乡镇都有一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区,每个专业特色村都有一个5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其中,“省字头”的农业产业园达5个。

    科技“集成”:

    农技转化的“推进器”

    走进邗江区沙头镇万亩蔬菜园区的上品生态农业公司,但见一排标准化建筑里,一层层“蘑菇床”培植出的双孢菌菇,个头大得像鹅蛋。企业负责人宗新军介绍说,由于蘑菇床下安装了地源热泵环境控制系统,蘑菇的产出量提高了十倍。传统种植蘑菇一年只能种两茬,他们每年可种植6~8茬,效益也就翻了几番。

    在江都市吴桥镇项目区各个蔬菜大棚里,你会发现每个大棚都有一个龙头,龙头一打开,水就直接进入田头。这种叫做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地下暗灌系统,已经在吴桥、宜陵、武坚等不少乡镇推广。这项技术改变了过去漫灌的方式,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在95%以上,同时还节约耕地,运行费用少。该园区将现有的绿色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应用于示范基地蔬菜生产,实现蔬菜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年新增效益600万元。 

    此次农洽会扬州展区内,除了那些精彩纷呈的农产品之外,扬州智能化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也备受瞩目。工作人员介绍:“农民在购买肥料时,点击以下系统的操作屏,选择自家田地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两三分钟,便可以给土地‘体检’,就能知道田里缺什么肥料。然后,便可以配制出合理的施用肥。”

    由扬州市农业科研人员研发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技术系统,不仅定期检测本市每一块耕地,还在全国30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了该项技术。目前,扬州市土壤信息中心已存储了全市6万多个土壤信息样本,依据这些信息制定的施肥方案,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从2005到2010年,全市化肥总用量下降12%,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1个百分点,总节本增效13.16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蘑菇 蓝莓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