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业大市 济宁篇(下)
本报记者 程天赐 施维 于洪光
通过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济宁的许多村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纷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济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成为山东省的工作亮点。
但是,从整个济宁农村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只涉及到部分村庄的农民,还有5000多个村庄的500多万农民一时住不进新型社区,一些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环卫设施缺失,存在“脏乱差”现象。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今年年初,济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实施“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农村环境整治注重长效
济宁提出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包括: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说:“抓六大重点工程,就是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是抓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就是抓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大工程提出之后,全市掀起了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高潮,社会各界全力以赴开展“清三堆”(土堆、粪堆、柴火堆)、“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美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搞三改”(改圈子、改厕所、改炉灶)活动。今年4月份,记者去兖州大安镇后白楼村采访时,包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正组织村民清理“三堆”,修整坑塘,打扫垃圾。对这次环境整治,村民白仲虎当时并不看好:“往年这样打扫卫生的活动也搞过,往往是干净不了几天就又恢复了老样子。”抱着这种看法的村民不在少数。
10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看到村子依然整洁干净,农民院墙边的杂物堆放整齐。村干部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建立了农村环卫长效机制,村里配备了保洁员,还建设了垃圾收集点、配备垃圾桶,定期有人来收集垃圾,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很多。
为长期保持整治效果,济宁市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作业精细化、考核科学化。截至目前,全市14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村居保洁员达到14819人,工资全部由财政负责;建成垃圾处理场316处、垃圾中转站695处,配备大型垃圾清运车辆1865台,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环卫机制。
精神文明创建深入人心
济宁市的管理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整治农村环境,是一场群众思想观念、文明生活习惯的革命。要想彻底改变村庄的面貌,必须要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提升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政策法治观念。
梁山县在全县掀起了一场“全民学礼仪”教育实践活动。除了在县电视台开设的“全民学礼仪在行动”栏目、播放农村生活方式十大不文明现象动漫宣传片,同时,梁山县还注重培育和宣传身边“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组织评选出道德模范10名,道德模范提名奖10名。这些道德模范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行业,以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感动激励着身边的人。
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力开展“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孝贤教育长廊、评选十个孝贤社区优秀支部书记、100个孝贤家庭、1000个孝贤儿女”为内容的“一十百千”创建活动,切实丰富了孝贤文化的时代感、生命力,使敬老思想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济宁市各地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虚事实抓、虚功实做”,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乡村文明欢乐行、道德模范评选、“文明示范户”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十余项,其中“乡村欢乐文明行”在汶上县郭仓乡、邹城市香城镇等地农村大集上演出十余场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7/17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