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战斗模范”李文祥:甘做一辈子农民


    本报见习记者 毛晓雅

    面对追名逐利的喧嚣浮躁,李文祥拒绝功名,坚守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采访中,李文祥用最质朴的话道出了最崇高的境界:“俺靠自己的双手吃饱穿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在河南省白衣阁乡北街村,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耕作了半个世纪。除了老伴儿,村里人都不知道,这位名叫李文祥的庄稼汉的另一重身份——战功赫赫的少尉,共和国的开国功臣。

    金戈铁马的年代,他鏖战沙场,战火中立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等战功,并获得新中国的至高荣誉“战斗模范”称号。和平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放弃干部身份,回乡支农,一干就是50年。

    他的人生,一半是骁勇的士兵,在血雨腥风中奋勇杀敌;一半是朴实的老农,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俺不怕苦,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李文祥用一辈子践行着入党时“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脱下戎装,一介布衣守拙归田

    1962年的一天,已经转业到福建工作的李文祥在莆田县听了一场县委报告,报告传达了党中央号召干部支农的决议。李文祥眼睛一亮,回去后背着老伴儿,悄悄给军长打了报告:“我要回家乡支农!”

    对于李文祥支农的申请,军长一点儿也不意外。从1956年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李文祥数次要求换岗,从办公室到工地,岗位越换越基层,条件越换越艰苦。

    看着这个一向不考虑个人利益、不怕吃苦的爱将,军长怜惜地说:“你就在咱本地支农吧,车子、人手都给你配备。”

    “不,我要回家乡,一来语言相通,好做群众工作;二来家乡实在穷,我要带领家乡人民致富。”为表决心,李文祥当即咬破手指,按下血指印。

    就这样,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又做回了农民,他放弃了每月82块钱的国家干部待遇,放弃了城市相对舒适的生活,哪里艰苦往哪里去。

    和李文祥同批回乡支农的15名干部,后来都陆续离开了农村,只有他一人坚持留了下来。“农村太苦了,老李,你回来吧!”面对战友们的召唤,李文祥坚定地说:“当初按下血指印,不干出个名堂,俺有啥面子回去。”

    回乡后,他被大家推举为生产队队长,带领村民改造盐碱地,种植水稻。他在南方工作几年积累的水稻种植经验,这时派上了用场,水稻第一年就喜获丰收。看着往年食不果腹的乡亲们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李文祥心里乐开了花:“和打了胜仗一样美吆!”

    下地干活,一干就是50年;躬耕乐道,守拙归田一辈子。李文祥85岁的时候还在做农活,去年得了脑血栓后不能再干重活,但他仍时常去地头转转,坚守着这片自己耕耘过的土地。

    隐功埋名,安贫乐道两袖清风

    从回乡的那一刻起,李文祥就把所有的军功章、奖状装进了一个小布包,再也没有打开示人。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曾派专人多次找到他,要恢复他的干部身份和待遇,为他安排养老,被他婉拒。90年代以来,范县民政部门多次对复转军人进行排查,他对自己的身份只字未提。于是,他的身份秘密一藏就是半个世纪。

    老伴儿陈宝珍忆起当年:“刚回来时我们跟乞丐差不多,没得吃没得住,就在村里的破庙睡。俺俩没日没夜地劳动,他当生产队长,我当妇女队长,日子慢慢就好起来了。”

    至今,李文祥一家三代六口,仍住在30年前在破庙旧址上建起来的平房里。女儿李金英向我们介绍家里的经济来源:“俺爹娘下地种粮,俺们两口子出去打工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

    李老家的经济状况在村里处于中等偏下,退休前,李文祥做了20多年村支书,给村里做了数不清的实事儿,却没贪过公家的一分钱。退休后,他主动提出不再领村支书每月几百元的补助:“不为人民服务了,就不能拿国家的钱了。”

    自古以来,孔颜乐处是多少仁人志士的道德理想,孔子所推崇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的境界,在李文祥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追名逐利的喧嚣浮躁中,李文祥拒绝功名,坚守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条,似一股清风,沁入浊世。采访中,李老用最质朴的话道出了最崇高的境界:“俺靠自己的双手吃饱穿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办公室 田间地头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