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广西“金点子”盘活国土账


    □□本报记者郭少雅

    “”的大巴行驶在广西南百高速上,层峦叠翠之间,偶尔可见山间的零散平地上挤挤挨挨地种植着甘蔗和香蕉。地处云贵高原延伸带上的广西大地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林地多耕地少、矿产丰富开采占地量大。如何合理利用当地宝贵的耕地资源,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广西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处长左旭阳说:“在土地利用上,群众有不竭的智慧,他们的‘金点子’盘活了国土账!”

    “十一五”以来,广西实施了包括大石山区土地整理、桂西五县土地整理、“兴边富民”土地开发整理、南百高速公路沿线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连日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广西在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中,都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吸收群众智慧,维护农民利益,探索出了“采矿临时用地”、土地“小块并大块”等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土地整治机制,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多方共赢。

    还地于民矿区复垦增效益

    铝土矿是广西百色平果县的重要矿产资源,这种矿产具有分布广、埋藏浅且矿土共生的特征,在现有的开采速度下,采矿占地速度高达2000亩/年,最终的采矿用地将近10万亩,占平果县耕地总量的四分之一。“这样高的开采用地速率,使我们企业囤积了将近4000亩开采后的土地,除了进行土地复垦,还要雇人来耕种以免土地撂荒,负担越来越重。同时周边农民失地越来越多,给企业、社会带来很大压力。”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以下简称平果铝)的总经理武建强说。

    一方面是企业每年持续支付高额成本维持闲置土地的肥力,大量土地闲置无用,一方面是矿区大量农民不断失去土地,潜在社会矛盾滋生。面对这样“人—矿—地”之间的矛盾,2002年平果县政府和平果铝联合向国土资源部上报了“平果铝土矿采矿用地供地方式改革方案”。2005年7月,平果铝的矿山用地方式正式由“征收”改为“临时用地”。这种新机制采取了企业“临时用地—采矿—复垦—还地”的完整用地循环模式,实现了“还地于民”。

    走在平果县那塘村古旺屯的甘蔗地边,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石牙纵横的采空区。这片曾经被称为“平果铝土矿一期62号采场”的土地在2006年成为采矿临时用地,2009年经过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后还地于民。48岁的古旺屯村民李文边显然很满意这笔“经济账”,他的6亩田每亩拿到同征地补偿标准等同的补偿金1.89万元,经过四年暂用后归还给他的土地明显比采矿前平整,田边的道路和排水渠等基本设施也在采矿中得到完善。“经过复垦后的土地耕种起来更省力了,以前用牛犁地,现在道路宽了,用拖拉机耕地,浇地、施肥也都机械化。原来一亩地只能收入500多块钱,现在糖蔗亩产四五吨,收入快两千了。”

    “企业甩掉了沉重的土地包袱,农民提高了耕地质量,政府保证了社会安定,守住了耕地红线。从长远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创新。”平果县县长韦正业对这种多方共赢的用地新模式信心满满。

    小块并大块零散地焕发新活力

    “蚂柺(青蛙)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在广西龙州县的农村,用这句顺口溜形容当地各家各户的土地之“小”。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分田到户的浪潮下,为了保证公平,农民将本就分散在山地丘陵间的耕地按照优劣划分为零散小块进行耕种。仅村前500亩地就被划分为1324块,好多农户就是忙上整整一天,也浇不完自己那合起来其实只有几亩的“零散地”。

    如今的龙州县上龙乡,田成方、路成行,滴灌设施贯穿在秀挺的果蔗丛间,腾起一团团水雾。“1999年,时任上龙村弄农屯队长的黄忠伟率先提出将每户分散的土地互换整合成连片的大块耕地,再按照原来的面积、耕地等级重新分地。这种互换并地的方式很快得到村民的支持并且迅速在其他村屯扩展开来。”龙州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林进勇向记者讲述了“小块并大块”的来由。

    今年刚刚当选为上龙村村委主任的农天奎中专毕业回到农村后,很快意识到了交换并地的好处并积极参与到这项村民自发的行动中来。他告诉记者,过去地块分散,施肥都是端个盆子去地里撒,很多小地块连犁耙都放不进去,机械化那是想都别想。每年因为夹杂在一起而产生的耕地矛盾多如牛毛。在换地并地的过程中,他们自发丈量土地面积,按五亩一块编号,留出机耕路和水渠,经过村民大会集体同意后按抽签决定每户人家的新地块。农民自发“互换并地”后,乡政府和区市各级国土部门因势利导,在周边乡镇推广这种模式,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农民拨款修路挖渠拉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甘蔗 拖拉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