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勇拓“甜蜜事业”提升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郑海燕 通讯员 陈自林 钟小启 崔注厚

    近年来,广西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提升蔗糖种植的科技含量、推广良种、有效整治土地等,推动了该区糖业的综合开发。截至2010年,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600万亩,甘蔗总产量达7119万吨,食糖总产量710万吨,年均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的66%以上。

    财政投入提升科技含量

    “广西种植甘蔗的品种单一,在一个甘蔗产区里,每个品种的甘蔗保持在20%左右的比例比较合适,但广西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产区都主要种植一个品种,一旦遇到病虫或冰冻灾害,将给蔗农带来极大损失。”广西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唐季明在调研中发现在良种的推广中,存在着重大弊端,“甘蔗品种应该多样化,一个蔗区应该有计划地按一定比例种植早、中熟品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也是广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攻关的方向。”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综合开发组织实施甘蔗良种繁殖与配套技术推广项目56个,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172个,培训农民99.49万人次。仅2009年,广西级财政共安排2819万元,用于兴宾、扶绥、江州、柳城、上思、龙州、宁明、大新、柳江和武鸣10个蔗糖重点县的良种培育、推广以及甘蔗脱毒技术、农垦甘蔗生产基地建设。

    在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广西糖业不断丰富科技种植的内涵,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崇左市为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升单产而实行“五化”,即良种化、甘蔗生产智能化管理、生产机械化、适度规模化、水利化。在扶绥县昌平乡联豪屯,2009年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了700多万元用于修建水利和平整路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该村支部书记邓大生告诉记者:“自从实施‘五化’后,以前下雨经常形成内涝,使1700多亩甘蔗地减产到每亩2吨左右,甚至部分甘蔗地绝收,自从修建了排水渠,洪涝时可以排泄,天旱时可以灌溉,出行方便,我们对种植甘蔗更加有信心了。”

    据介绍,作为广西财政收入第三位的扶绥县,甘蔗产业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70%,占财政收入的50%,去年蔗农的人均收入达到7350元,超过了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近3000元。

    规模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广西随着农村进城经商或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多,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蔗农反映请工难。“甘蔗砍收一般人工是每吨80元,有时甚至超过100元。蔗农刘永青在扶绥种植了950亩甘蔗,他深感农忙时节的用工难。广西最大的地理特征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分田分地到户,使本来不大的田地更加零星,给规模化种植带来了不便。

    针对甘蔗种植发展的这一瓶颈,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试图从土地治理上来寻找突破点。2009年投入了土地治理资金53766.9万元,在甘蔗主产区实施了25个项目。“我家20亩土地,去年流转后甘蔗产量达到了150吨,比流转前增加了60吨,是流转前的近2倍,增收了近4万元!”说到土地流转,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农民梁宏飞喜上眉梢,“以前每家每户的地都被分成很多小块,少的15块,多的有20块,不但界线多、田埂多、浪费土地,且耕作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去年,江州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扶持罗白乡罗白社区,通过土地流转、小块变大块的方式创建了一片400亩甘蔗“三高”综合示范基地,甘蔗亩产由原先的5吨提高到8吨,深受蔗农好评。

    其实,江州区土地流转,小块变大块只是广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方式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武鸣县举行。通过土地流转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更有利于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从根本上减少劳动用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蔗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广西蔗糖业加快发展。

    综合开发扮靓幸福家园

    时下,正是甘蔗节节拔高的时候,在扶绥县中东镇三哨村西哨屯甘蔗地头,村民杨少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抽3次水淋5亩甘蔗,用的60升柴油都是糖厂给的,等于补贴420元钱。有了水,甘蔗长得很好,预计每亩能增产1吨以上,按每吨入厂价482元计算,能增加2400元的收入。”杨少强家种了20多亩甘蔗,今年甘蔗总产量有望突破100吨,纯收入预计4万元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甘蔗 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