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女书,长菱形的“蛇形字”


    正在书写女书的老人(资料图片)。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的“湖南活动周”展厅中,长达127米的女书长卷,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通过民族、民间、民俗等风物表演《坐歌堂》和现场女书书法、女歌、织锦的演示,历经千百年历史风雨洗礼所积淀成的永州女书文化,再次绽放异彩。

    女书是存在于湖南永州江永等县部分地区,记录当地“土话”,仅限于妇女习读、使用的一种特殊文字。通常而言,女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女书的文字本身,即通常所说的妇女文字,包括字体的形态、笔画、结构、组合方式、功能等。第二种是指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作品和写有这种文字的物件,也可以说是女书文学。

    女书与汉字有着深刻的渊源。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由右向左略有倾斜的长菱形的字体。它的右上角一般是字的最高点,左下角是全字最低的位置。它的行款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右向左,没有标点,排列十分整齐。笔画的线条纤细一致,笔势犀利,既有小篆体匀称的特点,又有甲骨文劲挺的姿态。

    女书仅限于妇女使用,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女性文字。是一种妇女专用的文化交际工具。而生活在这里的男性,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丈夫、儿子也从不涉足、过问。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每个女书文字本身不表示任何意义,而是表示一组同音不同义的当地土话词语。虽然女书的全套文字符号仅1000多个,却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当地的土话词语。

    女书文字的学习和传授,一般是在家庭和妇女之间代代相传,传女不传男。姑娘长到几岁,开始懂事了,对母亲和祖母绣在手帕上、写在纸扇上的女书开始发生兴趣,母亲和祖母便开始教她习认女书文字。学了一些女书以后,姑娘便跟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认,一起唱。为了结交更多的姐妹,就动手用女书写结交书和通信,这样,她们的女书水平就逐渐提高了。而女书也由上辈传下辈,女人传女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并丰富起来。

    女书为什么会在永州出现?现在分析,应与江永一带独特的社会环境有关。这里十分盛行出嫁姑娘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却又不能自由交往。这样,一个姑娘婚前被严锁在闺房里,不让与男性交往。婚后,仍不能与丈夫真正组织家庭。于是,女性便只能在娘家与同性伙伴一起纺纱织布。所以,这里的妇女对娘家女性伙伴的感情,远远超过对丈夫的感情。江永一带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姐妹面前不讲假话,丈夫面前不讲真话。”最后,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与男性社会隔绝的女性社会。

    一般情况下,女书的载体有书、纸、扇、巾等。女扇是妇女们使用的美丽的扇子,扇子上一面工整地绣着女书,另一面画着优美的山水。女巾是妇女们使用的精巧的手巾,手巾上清晰地绣着女书。女巾有绸缎的,有布料的,五彩缤纷,十分秀丽。女纸是用来写女书文字的纸,纸的颜色有红、有白、有黄,形状有方块,有长条,一般为草纸、毛边纸。较大的女纸一般折叠起来收藏,阅读时再铺开。

    历经风雨的女书,一直在默默地书写自己的故事,不为世人所知,直到1931年7月,《湖南各县调查笔记》才记载道:永明县花山庙“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诗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是歌扇所书绳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关于女书的最早记载。

    改革开放后,女书文化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82年,中南民族学院教师宫哲兵撰写了《关于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经人类学家吴泽霖推荐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从而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永州女书从此为世人所知,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明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