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农民观看传统戏剧。
川北灯戏《请长年》。
吕剧《小姑贤》。
河北“深泽坠子”。
□□蒋培玲 梅文
9月初,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大兴村“老来乐”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全身投入地表演自编古装小戏——吕剧《小姑贤》,内容旨在引导村里的婆媳和睦相处,构建和谐家庭。无独有偶,8月下旬,四川省阆中市凉水乡逢场,上千群众也围坐在场镇中央的凉水古戏楼前,观看金城乡农民艺术团的文艺表演。演出结束,年过八旬的安天培老人激动地说:“凉水古戏楼还是1966年演过样板戏,之后就再也没有演过戏了,这下子我们不愁没好戏看了!”
“草台班”有了大舞台
小戏是一种俗称,是相对于昆腔、高腔以及梆子、皮簧之类“大戏”而言的戏种,它多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具有生动鲜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等特点。小戏通常没有正规的演出场所,群众需要观看时,就临时搭设简陋的草台,后面挂块席子即可开演,俗谓“草台班”,也称“地摊演出”,长期流传于山村僻壤,乡间地头,曾是乡村百姓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团体不景气等原因,小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剧种由此消失。春去春回,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国家加大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得小戏创作演出再次迎来了春天。
四川省阆中市凉水乡的凉水古戏楼,至今已中断45年没再演过戏,今年凉水乡党委、政府为丰富边远山乡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投资46万元建起了乡文化站,这个昔日的红火场子就又热闹了起来。在安徽,怀宁县投资1800万元建成的省内首家黄梅戏综合性剧场——黄梅阁,不仅总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而且是一处集黄梅戏演出、排练、创作研究、史料陈列、艺术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场所。观众在看戏的同时,还能参观史料馆,了解黄梅戏的历史,可谓一举多得。中秋节前夕,辽宁省图书馆工作人员带着上百册图书期刊、电视机、DVD机、收音机和光盘资料,来到辽宁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工地,为工作在这里的农民工建起全省第一个建筑工地图书流通站。而自2010年起,辽宁省已计划在3年内斥资40亿元,建设一批重点群众文化设施。
我的小戏我做主
小戏是劳动人民业余创作,具有“业余自编、闲中扮演”特色的民间文化,劳动民众自是真正的创作者和观赏者。近年来,农民自主参与文艺演出的愿望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专业院团的下乡送戏,或者从电视中欣赏节目,而是积极主张“我的小戏,我唱主角”。
2010年秋,天津举办第六届农民艺术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结果参演节目基本上都是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新剧目。这些节目,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新农村建设、农民工进城、城乡差距、邻里关系、青年励志、子女就业等,而且“草根味”十足,以致农民张全发看后兴奋地点评:“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非常真实,真得好看!”
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暨全国“三农”题材小戏小品精品展上,一大批反映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节目被搬上了舞台,这些平日里活跃和繁荣了农村文艺舞台的小戏,一经展演,立刻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农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风貌。“写身边人、演身边戏,用身边的典型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让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戏曲活动中,转变生活方式、陶冶道德情操、更新思想观念,这就是我们举办这次农民艺术节的最大初衷。”江苏省剧协驻会副主席杨丽娟说。
从“送”到“种”的文化下乡
“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这是过去河北省临漳县许多村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现在,由于该县积极推进多元文化下乡,依托县文广局、文化馆等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团体到各村进行巡演,“送文化”到基层,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变了样。同时,该县还努力尝试“种文化”,一方面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鼓励农村创作,发掘和培育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化,编排出了独幕剧《唱唱临漳新变化》、说唱剧《俺村里喜事真是多》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目前,该县已培训农村文化骨干800余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5/17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