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民 李桂生
这个“十一”黄金周,对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安皋镇余庄村79岁的老人王东昌来说,是快乐的。在他自办的新农村阅览室里,每天都有三三两两来看书的学生和家长。看着孩子们认真地阅读,老人一脸的惬意。从创办到现在,他的新农村阅览室已经走过了近6年的时光,虽然没有报酬,只要有人看书,老人是随叫随到,不辞辛苦。他想让书为家乡的孩子打开一扇窗,为乡亲们致富推开一扇门。
说起办新农村阅览室,还是6年前的事。那时新农村建设刚刚在安皋镇铺开,建设新农村,乡亲们需要知识,家乡的孩子们也需要开阔眼界。余庄村有3000多口人,多以种地为生,乡亲们想看书要到十几里外老庄镇的书店买。况且,买书对乡亲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多数人都舍不得。有着50多年党龄、已经退休回家的安皋镇邮政所投递员的王东昌,就琢磨着为乡亲们建个书屋,为新农村建设出把力。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镇村干部说了以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当时的镇党委书记为他的书屋起名“新农村阅览室”。王东昌把自己收集的报刊杂志整理好,再把自己当年出去旅游时的照片的影集也拿了出来,找来几张旧桌子,就在自己家的老房子里试着办起了阅览室。没想到,书屋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来看书的乡亲,有本村的,有邻村的,还有隔河相望外县的乡亲和孩子们。看到书屋如此受欢迎,2007年元旦,王东昌的阅览室不得不提前正式开张,门边上还挂起新农村阅览室的牌子。后来,王东昌又花了千把元修缮了房顶,粉刷了墙壁,并将阅览室扩大到两间房子。每次进城到南阳,他都会到书市转上一圈儿,买点农业科技、儿童读物、文学方面的书,补充阅览室的书籍。
如今,他的新农村阅览室有两间房子,40多平方米,有8把椅子,五六张书桌和小桌子,有藏书2000多套(册),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党史、老年保健等方面。虽然阅览室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借阅方便,不收押金,没有借阅费,为解决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村里的王邦早想种蘑菇,但不懂技术,他在阅览室看到有一本《怎样种蘑菇》的书,如获珍宝,百读不厌,最后,王东昌干脆把这本书送给了他。去年,他搭了个两亩地的大棚种蘑菇,一次种植成功,当年收入了8000多元。他收了头茬儿蘑菇就给王东昌送了一筐。王东昌至今想起来还笑着说:“我都不吃蘑菇,可看着他种成了,我高兴。”河西边外县老庄镇赵营村孟庆阁的父亲到余庄村走亲戚,发现了新农村阅览室,就让孟庆阁来看书。孟庆阁经常来借阅有关种植方面的书,按照书上说的,在自己的两亩玉米地试验密植技术,严格按照要求种植,没想到,今年一亩地收了近2000斤,创下了高产纪录。孟庆阁高兴地跑来给王东昌报喜。最近,阅览室又添置了象棋、扑克等文娱用品,让人们在读书看报之余,可以享受一下棋牌之乐。
每年到王东昌新农村阅览室借阅图书的大约有1000多人(次),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是看书、借书者最多的时候。王东昌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书香可以浸润人生,乡亲们一定会从中受益。或许,这就是老人6年坚守的根本所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3/17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