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 本报见习记者李竟涵

    农业部日前印发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标准体系建设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记者为此采访了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

    记者:农业部此次专门制定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十二五”规划,标准化对畜牧业转型有什么意义?

    王宗礼:首先,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畜产品安全事件,都与质量标准缺位监管有关。建立和完善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畜产品生产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全过程标准监控管理,能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

    其次,有利于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畜牧业标准是进行畜产品质量评定和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进行安全食品生产活动的技术规范,也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依据。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标准可依,可为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畜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有利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标准贯穿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既涉及到动物品种与种质资源、饲养与管理、养殖环境,也涉及到动物产品质量、分级、加工、安全;既涉及到畜牧养殖设施,也涉及到草种、草产品、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专业领域内的标准化技术。

    第四,有利于应对畜产品国际竞争。WTO各成员国政府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主导权方面的争夺十分激烈,而我国在国际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畜产品国际贸易中还处于被动地位,畜产品的价格优势没有体现,国际竞争力不强。

    记者: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宗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标准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管理机构基本健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制修订工作全面展开。2004年,农业部组织制定了《2004—2010年畜牧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规划》,对标准制修订作了全面部署,我国畜牧业基本形成以国家标准为龙头、行业标准为主导、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四级标准结构。“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发布畜牧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77项,其中国家标准94项,行业标准83项。目前,现行有效的畜牧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680项,基本覆盖了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标准推广应用逐步深入。“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和各省区组织举办了100多次畜牧业标准及标准化知识培训班,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10年,全国创建了1555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颁布实施了《种猪常温精液》、《牛冷冻精液》以及系列畜禽品种标准,为种畜禽质量监管、畜禽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国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经费每年投入不足500万元,单个行业标准制定经费约7万元,而国家标准制定经费仅为2万元,与欧洲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标准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畜牧业国家标准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只有40%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80%,致使畜产品出口受阻时有出现。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肉蛋奶等标准体系中,畜禽生产环境、畜产品储运、质量评定分类分级、质量安全生产等标准还较为缺乏,特色畜牧业养殖标准的制定比较滞后。标准推广应用程度低。一些标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涉及领域过窄、专业性过强,宣传贯彻力度不够,未能在规范畜牧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十二五”畜牧业标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王宗礼: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标准为参照,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管理为链条,建立健全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有序、科学统一、运行高效的畜牧业标准体系,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畜产品 种质 畜牧业生产 畜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